为积极响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国家号召,加深当地儿童对瑶族文化的了解、保护非遗手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昱珀ShinePure服务队于7月13日来到惠州市龙门县小洞村,开展实地调研。
“聊家常”探文旅短板,微手工潜力初现
▲图为调研组在市场进行采访
13日下午,调研组成员以“买东西聊家常”的接地气方式,走访了蓝田镇上的小店、街坊及相关场所,通过与村民的不经意对话,深入了解了小洞村文旅发展现状及村民对微手工的态度。多位村民提到,小洞村目前仅有昆虫馆一个核心文旅点,且规模较小、配套薄弱,难以吸引游客专程到访。主要问题体现为活动类型单一,吸引力不足;营销渠道缺失,推广力度薄弱;除小洞村昆虫馆之外的配套设施滞后,维护能力有限。同时也发现了微手工在蓝田镇存在一定的发展潜力,现有手工活收入低,村民期待更高回报,并且希望依托村委或社群组织。这些发现都为队伍下一步调研奠定基础。
“深交流”觅合作契机,非遗画渐展新颜
▲图为调研组与非遗传承人谭女士进行交流
14日下午,调研组与惠州蓝田瑶族非遗传承人谭女士进行了交流探讨。作为土生土长的瑶族居民,她精准点出本土资源的特点。探讨本土资源时,她直言当前开发利用存在短板:缺乏系统性规划与连贯性路径,精通自然教育且能转化资源为课程的人才匮乏。这些困境让调研队员看到项目发力方向。
这次深度交流让双方看到了合作的契机。队伍带来的课程与体验活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验链条。谭女士对此表示队伍设计的课程兼具丰富性、有趣性与专业性,正能满足他们丰富旅游路线体验、延长体验时间的需求。与此同时,谭女士所深耕的蓝染等蓝田非遗项目,作为文创载体与昱珀创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让合作基础愈发扎实。
“双方都是在做相同的事情。”谭女士在采访时提到。最终,双方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谭女士将作为队伍项目非遗指导教师提供专业支持,队伍则分享自然资源、生命教育相关课件及DIY教程,助力他们开发更适合游客参与的体验项目。双方通力合作,一起激活小洞村当地资源,共促发展。
“探村情”洞察文旅困局,多元路新思萌发
▲图为小洞村党支部书记刘少静与队员合照
15日早上,调研组同小洞村党支部书记刘少静展开深入对话。经了解,小洞村经济以入股水电项目为主,年收入约20万,旅游业虽是增长点,却面临诸多瓶颈。昆虫馆初期成效显著,但因与本地旅游资源联动不足、宣传欠缺,后期发展乏力;旅游项目单一,虽有优良自然环境与较为完善的设施,却未实现瑶族传统文化、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限制了经济升级。
调研组厘清了小洞村经营模式,村子与旅行公司、昆虫馆合作,昆虫馆运维外包,这为后续方案落地提供前提。针对问题,调研团提出三方面优化方案:聚焦昆虫馆提质,完善配套设施,开发文创产品;依托课程资源开设手工实践课,提升游客参与度;让村民参与产品加工,扩大生产规模。
刘少静书记积极回应,认可昆虫馆提质与手工实践课方案,肯定村民参与加工的可行性,同时提醒防范产品质量和私下售卖风险,并表示愿配合昱珀团队开展工作。此次访谈,调研团深入认知小洞村情况,为后续项目规划落地筑牢根基,也让小洞村多元发展迎来新的曙光。
非遗赋能乡村振兴,道阻且长。昱珀ShinePure服务队深知每一步探索都意义重大,定勇担使命,将调研成果化作实际行动。充分挖掘非遗价值,创新文旅融合新模式,与小洞村携手共进,激活本土资源,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为小洞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共赴美好未来。
撰文 | 邓韵瑶、钟鸣芳、夏雪、黄子悦
图片 | 陈钰瑶、黄子悦
审核 | 招婉青、黄子悦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子悦、陈钰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钰瑶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