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0日讯(通讯员 罗雨欣)2025年7月1日至5日,惠州学院助学暖阳队走进惠州市惠东县白盆珠镇横江村,开展“国家资助政策下乡行”专项宣传实践活动。这支年轻的队伍带着科技工具与教育热忱,用五天时间在乡村土地上播撒助学种子,让国家资助政策如凉风般吹进家家户户。
入户走访,摸清需求底数
7月1日,助学暖阳队刚到横江村,就与村委干部围坐一堂。团队详细介绍了政策宣传、入户走访的具体计划,得到当地工作人员的全力支持。横江村副书记陈俊林热心地介绍了村里一些家庭的情况,为后续助学暖阳队开展“点对点”精准宣讲打下基础。午后的阳光正烈,队员们揣着《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指南》和调查问卷,沿着乡间小路,直接走进了农家小院。他们边走边聊,在院坝里把最新的助学政策送到了村民身边。
▲图为助学暖阳队队员向村民讲解国家助学贷款申请指南
AI赋能,破解政策壁垒
“对着手机说‘助学贷款怎么申请’,它就会像聊天一样告诉你。”队员举着平板电脑演示的“AI资助智能体”,吸引了多位村民围观。这个团队自主设计的智能工具,成了打破政策传播障碍的“利器”。
此前宣讲时,队员们发现不少问题:老年人看不清文字,年轻人嫌条款太复杂,在外务工的家长没法到场。而“AI资助智能体”能解决这些痛点,线上实时,用语音解读政策,把“共同借款人”等专业词转化为“要和爸妈一起签字”的大白话,还能推送助学贷款申请流程图。
村民张婶对着智能体连问两个问题:“续贷要带啥材料?”“利息怎么算?”智能体逐条语音回复,还弹出县教育局的咨询电话。看着清晰明了的回复,张婶对着屏幕微微点头,微笑着说:“这个小助手很贴心,就像家里有个懂政策的亲戚在身边一样,问啥都能说明白,心里踏实多了。”
据统计,该智能体在活动期间累计响应政策咨询 87 次,精准解答了村民们在政策理解上的各类疑惑,且始终以国家政策为核心依据,能够实时跟进政策动态并完成信息更新,确保所提供的内容准确无误,未掺杂任何无关的附加内容,为村民获取权威、清晰的政策信息提供了可靠保障。
▲图为助学暖阳队队员向村民演示AI资助智能体使用流程
校园播种,激活传播链条
“这道彩虹代表国家资助,下面的梯子是上学的路!”在共和小学的课堂上,一名四年级学生举着自己画的扇面,大声向同学介绍。
助学暖阳队把资助政策搬进小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从义务教育到大学的资助项目,还设计了“爱心资助,点亮未来”扇面DIY活动。课堂上,29名学生拿起画笔,在扇面上画出校门、爱心、星星,还用稚嫩的笔迹写下“爱心资助,点亮未来”。画着画着,资助政策也悄悄记在了心里。队员们趁机讲解:“大家画的扇子不仅能扇风,还是‘政策宣传员’。回家告诉爸妈,国家会帮困难家庭的孩子上学。”
活动结束后,他们拿着自己画的宣传扇回家,开心地跟家人朋友讲扇子上的故事和背后的好政策。这招“小手拉大手”,让好政策传得更远、扎得更深。
▲图为共和小学的学生们正在专注进行扇面 DIY 创作
温情延续,筑牢助学之路
助学暖阳队兵分两路,采用“分组驻点 + 流动宣传”双结合的模式开展工作。其中一路,队员们在赖梦珍委员的带领下,走进三户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借助方言视频消除沟通障碍,依托 AI 资助智能体解读政策疑点,为每个家庭提供定制化的政策解读,并送去牛奶。另一路队员在热闹的活动广场摆摊宣传,通过讲解和发放资料扩大政策知晓度,双管齐下的方式让惠民助学政策更好地在乡村传播,方便村民了解和享受相关政策。
▲图为村委干部带领助学暖阳队队员走访慰问困难家庭
活动结束后,助学暖阳队把一封手写的感谢信郑重交到横江村村干部手中,衷心感谢村委和村民这些天的照顾和支持。同时把剩下的宣传资料都交接至村干部手中,希望这些“助学宝典”能继续帮到更多需要的家庭和孩子。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正是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教育的生动注脚。当政策宣传接上地气、科技工具走进乡间,教育公平的种子便能在泥土里扎根生长,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罗雨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罗雨欣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