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清晨,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乡村绿色生态价值实现路径调查”实践团队整装出发。大巴车驶离校园,载着一群怀揣热忱的青年学子,奔向徐州市贾汪区、铜山区的乡间田野。此行,他们将在潘安湖畔的马庄村、古韵新生的紫山村、湖畔渔乡北村村以及焕然一新的泉河社区,开展为期三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用脚步丈量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矿区重生:煤渣地变绿银行
“以前这儿啊,灰大得很,低头是煤渣,呼吸都带着煤灰味儿。现在你们看,天是蓝的,水是清的,空气都好闻多啦!”站在徐州市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旁,一位在此生活了半辈子的村民指着眼前的景色,语气里透着高兴。实践队员们环顾四周,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全然不见旧日矿区的影子。
这里是实践团首站调研的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探寻其从“煤灰弥漫”到“绿意盎然”的涅槃之路。“转型是阵痛,更是重生。”一位熟悉村庄历史的村干部向队员们介绍,马庄村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停了污染企业,下大力气修复生态。“绿水青山回来了,发展的路子才真正宽了。”
图为调研团队成员在学习制作“非遗”香包。周君宇供图
如今,生态带来的好处随处可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包工坊里,巧手村民们正飞针走线。“香包卖得好,我们的日子也跟着‘香’起来了!”一位正在缝制香包的阿姨笑着说,指尖翻飞间,精巧的香包逐渐成型,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特色伴手礼。不远处的花卉苗木基地,连片的绿植生机勃勃,不仅美化了村庄,更成为村民增收的“绿色银行”。马庄村成为“人文+生态转型”成功的典范。
古韵新声:老手艺焕新生机
告别马庄村,实践团来到徐州市铜山区汉王镇紫山村。踏入村庄,时光仿佛慢了下来。白墙黛瓦,石板小巷,潺潺流水旁是精心修缮的古朴民居。“以前是破旧的土房子,现在修成了有模有样的古镇院子,自家门口的地也种上花花草草,看着就舒心!”一位正在打理门前花草的大爷乐呵呵地说。
紫山村深挖“汉王拔剑泉”等历史文脉,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古朴的陶艺馆内,匠人专注地拉坯塑形,泥土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让游客体验动手的乐趣,感受泥土的温度,就是传承。”匠人一边展示作品一边介绍。剪纸非遗体验馆里,红纸翻飞,精美的图案跃然纸上,吸引着年轻队员跃跃欲试。更令人惊喜的是,特色咖啡屋飘散着醇香,雅致的茶艺空间氤氲着茶韵,悠扬的竹笛声偶尔从巷子深处传来,为古村增添了浓浓的文艺气息。
“我们探索的是‘文化+生态涵养’的路子。”一位村委会工作人员告诉实践队员,“环境美了,文化活了,游客来了,村民的钱袋子也鼓了。收入持续增长,大家伙儿对未来的信心更足了!”
图为调研团队成员走访村中的文化场馆。周君宇 供图
数字添翼:老社区展新容颜
实践第三站,队员们走进徐州市贾汪区泉河社区,最直观的感受是“干净”和“有序”。“过去啊,这路上垃圾随处可见,环境是真不行。现在可大不一样喽!街道干干净净,乱丢垃圾的没了,看着心里都亮堂!”社区老居民鹿爷爷感慨地讲述着变化。社区负责人补充道,现在农田治理和配套设施同步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大大增强。
泉河社区的“新”,更在于拥抱数字浪潮。在社区服务中心,队员们看到工作人员正尝试通过直播镜头,向网友推介本地的特色农产品。“鼠标一点,好货出村。我们也在学习,想让更多‘泉河味道’走出去。”一位年轻的社区工作者充满干劲地说。这种“数字+生态融合”的探索,为社区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图为社区居民向调研团队成员分享感受。周君宇 供图
物质环境改善的同时,精神家园也在构建,居委会门口设立的“好人好事宣传榜”,让文明乡风浸润人心。谈及未来规划,鹿爷爷眼中闪着光:“听说还要建个漂亮的荷花公园?那可太好了!以后散步、看花,日子更有盼头了!”绿色宜居,数字赋能,泉河社区正朝着生态更优、生活更美的方向稳步前行。
湖畔同享:渔村吃上生态饭
实践最后一程,队员们抵达微山湖畔的徐州市铜山区柳泉镇北村村,这里湖风清凉,水波荡漾。“我们村靠湖吃湖,但现在是‘吃’生态饭、旅游饭!”村委负责人介绍道,北村村创新采用村民集体入股模式发展生态旅游,“大家伙儿都是股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环境整治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特色农庄里,游客体验着采摘乐趣;渔家项目旁,停泊的渔船等待着载客入湖。在湖畔经营了小商店三十多年的胡奶奶感触最深:“路修宽了,空气好了,游客一年比一年多!我这小店生意跟着红火,收入实实在在提高了。守着好山水,日子有奔头!”北村村“旅游+生态共享”的模式,让村民真切尝到了绿水青山带来的甜头,共享生态红利成为发展的主旋律。
图为村民向调研团队成员介绍作物种植情况。周君宇 供图
三天里,实践队员们顶着烈日,穿梭于村舍巷陌、田间地头、产业基地。他们与村民拉家常,向负责人取真经,用笔记录,用镜头捕捉,详细梳理着每个村庄绿色振兴的独特密码。在泉河社区,几位队员还发挥专业特长,尝试为特色农产品设计线上推广方案,进行了一场新媒体助农的“小练兵”。
“从马庄的绿色转身、紫山的文旅融合,到泉河的数字探索、北村的共享发展,四个村庄,四条路径,但核心都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带队老师总结道,“这次深入调研,让我们看到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丰富实践。团队将系统分析这些鲜活案例,提炼经验,形成有参考价值的发展建议,为乡村的绿色未来贡献我们的一份思考。”
行走乡野,解码振兴。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子们的暑期实践,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运用,更是一份用脚步丈量、用心灵感悟的青春答卷。(通讯员 周君宇 周生澳 张蕊)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周君宇 周生澳 张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蕊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