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8日讯(通讯员 李婧莹 何欣桐)为进一步探索腊味的历史与技艺,体验传统美食背后的文化精髓。2025年7月15日—16日,广东培正学院“管院先锋”全“荔”以赴实践团走进有着“腊味之乡”美誉的正果镇,对当地知名腊味企业金聚来腊味展开深度专访,通过商讨交谈、参观腊肠厂、腊肠直播、传承人采访等环节,深入了解正果腊肠的制作工艺与产业现状,探索传统技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发展路径。
人物简介
张秋霞,土生土长的增城人。1998年,张秋霞辞退单位的工作,正式拜师,潜心学起了这门祖传的技艺。不久,她注册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品牌“金聚来”。
正果腊味历史悠久,增城历史中记载,其在明清朝就已存在。正果腊味制作技艺已有120多年历史,经过漫长岁月的淬炼,已发展成为当地一大特色美食品牌,2021年被列入增城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张秋霞被评定为该非遗项目的第6代传承人。
金聚来腊味在植根传统的基础上,针对消费者的口感需求不断创新改良,相继研发了迟菜心腊味、麻辣腊肠、芝麻腊味等新产品,广受市场特别是青少年等新消费群体的好评,逐步成为新的消费方向。
座谈交流
7月15日上午,实践团与正果镇金聚来腊味非遗传承人展开座谈交流。传承人张秋霞详细介绍了正果腊肠的百年历史和独特工艺——选用本地土猪肉,搭配秘制调料,经天然肠衣灌制、自然风干。“传统手艺需要创新表达,才能走得更远”,传承人感慨道,她还分享了坚守传统匠心与开拓电商新渠道的双线创业故事,展现老字号在乡村振兴中的创新活力,同时与实践团成员共同商量了拍摄和直播的时间。
匠心探秘
7月16日,在传承人带领下,团队参观了正果镇老字号腊肠厂。实践团成员深入工坊,亲手参与腊肠制作,在实践中体验从鲜肉到美味腊味的神奇转变,从选肉、切配、腌制到灌肠、刺孔、扎线、清洗、晾晒,同学们近距离观摩了非遗技艺的11道工序。
“每一根腊肠都要在阳光下自然风干15天,才能达到最佳口感。”工人师傅边演示灌肠技巧边讲解。车间里,成排的腊肠在竹竿上整齐悬挂,红润油亮,浓郁的咸香扑面而来,令队员们连连赞叹。
云端助“腊”
为助力乡村振兴,团队在晾晒场架起手机,开展“正果腊肠非遗直播”。主播同学手持刚出厂的腊肠,详细介绍其历史渊源和制作要点并现场试吃,咸香中带一丝甜味,越嚼越有回味!直播吸引超300人次观看,点赞量超10万,销售额达8千+!活动带动腊肠及周边产品销量,有效提升了正果腊肠的线上知名度。
人物专访
霞姐,您认为金聚来技艺的核心特色和文化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秋霞:金聚来腊味制作技艺以“传统工艺+本土风味”为核心,原料选用本地优质土猪肉,搭配秘制调料,经天然肠衣灌制、自然风干等9道工序精制而成。作为增城区级非遗项目,金聚来承载着岭南地区“秋风起,食腊味”的传统饮食文化,是广式腊味的经典代表。其技艺历经120余年传承,体现了正果镇“以匠心守味,以创新传艺”的文化精神。
金聚来腊肠作为增城知名特产,在现代化生产中,您如何平衡“手工匠心”与“标准量化”之间的矛盾?
张秋霞:平衡策略:核心工序保留手工:刺孔、灌肠、扎线等关键步骤仍由师傅手工完成,确保风味独特性。标准化辅助手工:在选肉、切配、清洗等环节引入机械化设备,提升效率与卫生标准。品质双控体系:建立“手工师傅自检+实验室理化指标检测”双重标准,既保留传统口感,又符合食品安全规范。
近年来不少年轻人通过电商直播购买非遗特产,霞姐是否有计划让金聚来腊肠走出“手信礼品”场景,开发更符合Z世代消费习惯的创新形态或联名产品?
张秋霞:有的,我想着日后能推出年轻化形态的产品,推出“一人食”小规格腊肠,搭配便携包装,满足Z世代快节奏生活需求。同时开发“腊肠零食化”产品,如即食腊肠片、腊肠脆,切入休闲食品赛道。并搭建自营电商平台,推出“非遗技艺订阅盒”,每月配送不同口味的腊肠及制作教程,强化“天然、无添加”标签。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管院先锋全“荔”以赴实践团以匠心视角传承,赓续非遗文化,加深对腊味的历史与技艺认识,切实感受传统美食的魅力,同时在鲜活的生命故事中感悟责任担当,汲取了奋进力量。未来,实践团成员也将切实做到理论学习、调查研究与推动发展紧密结合、协同共进,深入挖掘非遗价值,为正果腊肠设计文创IP、制作推广短视频,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历久弥香”。
(大合照)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婧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婧莹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