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济桥横跨韩江,连接历史与现代。桥边的老巷、江上的波光、街角的烟火气,每一处细节都藏着潮州的故事。这次,归潮实践队将细探桥周的风物与变迁。7月17日 ,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归潮实践队前往湘桥区广济桥,探寻桥周的文化传承,跟随我们的镜头,一同走进这座城的日常与诗意。
团队合照
手拉壶艺:泥火交融,千转成器
传统工艺的指尖魔法,每一把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在潮州非遗陈列馆的玻璃展柜前,团队成员与数十把朱泥手拉壶静静相对。没有匠人现场演示,但这些泛着哑光的壶器自带叙事——壶身流畅的旋纹是手指留下的密码,微翘的壶嘴凝固着某个专注的瞬间。
从炼泥到烧制,全凭匠人一双手。我们俯身细看,发现看似相似的壶其实各有性格:有的线条如韩江水般温婉,有的棱角带着凤凰山的峻朗。
手拉壶艺术品的展示
潮绣如诗:丝线作画,针底生花
一针一线皆故事,看丝线如何绽放东方美学!在潮州老巷的绣坊里,团队成员第一次读懂"锦绣"二字的真意——五彩丝线在绣娘指尖翻飞,金线银线交织出凹凸有致的立体图案。阳光透过木窗,那些绣品上的花鸟鱼虫仿佛被注入了生命,在绸缎上轻轻颤动。
绣娘进行刺绣
"潮绣最特别的就是它的立体感",绣娘向团队成员解释。只见她用金银线层层缠绕,普通的平面刺绣顿时变得栩栩如生。工作台上,数十种颜色的丝线按色系排列,从深到浅的渐变,藏着绣娘们对完美的执着追求。
工夫茶道:壶纳山海,杯载春秋
从烫杯到品茗,仪式感拉满的潮汕茶文化! "水沸三响,茶香满室"——在潮州老街里,团队成员第一次见识到真正的工夫茶道。国家非遗工夫茶大师-龙素芳女士用朱泥小壶高冲低斟,三杯茶摆成"品"字,茶汤在白瓷杯中泛着琥珀光。
大师讲解功夫茶文化
从"关公巡城"到"韩信点兵",每个动作都有讲究。团队成员发现最动人的不是茶艺本身,而是围坐喝茶的氛围——街坊邻居来了就坐下喝一杯,陌生人也能因一杯茶打开话匣子。"工夫茶喝的是人情味",大师笑着给我们续杯。原来这方寸茶盘,装的是潮州人"和敬清寂"的生活智慧。
潮剧风华:水袖翻云,唱尽悲欢
在潮州古戏台前,团队成员完整地观看了一场潮剧表演。明灯下,演员们身着锦绣戏服,头戴珠冠,一颦一笑间尽显优雅。虽然听不懂潮语唱词,但那婉转的唱腔、生动的表情,让队员完全沉浸其中。
潮剧表演
最让团队成员00震撼的是演员的"手姿"——兰花指轻转,衣袖翻飞,一个眼神就能传递万千情绪。台下坐着不少年轻人,有的还跟着轻声哼唱。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潮剧依然保持着它独有的韵律,用最传统的方式讲述着最动人的故事。
在这片被韩江水滋养的土地上,潮州人用指尖的温度守护着千年文脉——手拉壶中旋转的不只是陶泥,更是对器物之道的执着;刺绣针脚里藏着的不仅是图案,更是一代代匠人对美的虔诚;功夫茶席上升腾的何止茶香,更是"和敬清寂"的生活哲学;而潮剧舞台上一颦一笑间,流淌着中原古韵与海洋文化的碰撞。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凌天歌 余彦悦 林雪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余彦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