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9日讯(通讯员 王启铭、赵德俊、廖慧玲)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重要部署,响应“扎实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号召,无锡学院“锡韵非遗 文明同行”小分队携手无锡市锡山区文旅局,聚焦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通过沉浸学习活化技艺、开设社区课堂普及知识。旨在以青年力量助推文化传承,以核心价值观引领风尚,提升群众文化认同与文明素养,焕发非遗生机,使文明旅游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影剧聆吴韵,方舟鉴匠心

团队探访谈村影剧院和吴歌传承馆。在影剧院,成员们置身于80年代无锡街景与“三万昌”茶馆中,亲历历史风貌的再现,在修复一新的建筑内,不仅触摸到老电影院的旧时光,更从承载乡镇企业奋斗历程的展陈中,深切感悟到地方文化传承的厚重与时代发展的脉搏。在传承馆,团队现场观摩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唐建琴的吴歌演唱,深入学习这一艺术。唐老师在采访中指出,吴歌现面临传承人断层、现代文化冲击及创新瓶颈等挑战,使成员们深切认识到构建“阶梯式”孵化机制及技术赋能的迫切性。

▲图为同学采访吴歌传承人 通讯员 邓家杰 供图

百舸载乡韵,匠心续新章

团队成员来到无锡非遗项目“江南木船制造技艺”传承人章桂兴的工作室。室内陈列着嘉兴红船、渡江第一船、乾隆下江南船等涵盖舢板至画舫的20余种精巧无锡传统木船模型,均依古法纯手工打造,一刀一斧尽显工匠精神。成员们详细观摩木船制造全流程——从选材放样到榫卯拼接、传统捻缝,亲手触摸体会斧、刨、凿、墨斗等工具与木料的运用,深切感受严谨工艺中蕴含的匠心智慧。此次探访让团队直面传承困境:章老师坦言,纯手工造船周期长、成本高、市场萎缩,亟需搭建展示平台以扩大公众认知,彰显传统木船价值。

▲图为团队参观江南木船模型制造工作室通讯员 张玘 供图

探锡剧之源,溯唐氏古韵

为探寻地方文化与乡村发展关联,团队赴羊尖镇严家桥村调研,聚焦锡剧起源、唐氏家族史及古村落保护。调研发现,村内保留的锡剧源流、唐氏家族实业史迹以及古建筑中的实用智慧,如粮仓“四角通风”结构,构成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体系。锡剧纪念馆的展品、《珍珠塔》资料,唐氏故居“唐苑”的家风印证,以及展示家族工商业历史的文献实物,共同呈现了地方历史脉络。这些资源为研究地方历史及其在当代的活化利用提供了切实的素材。

▲图为成员观看锡剧《两姐妹》通讯员 邓家杰 供图

非遗进社区,礼风沐万家

为深化文化传承实践,提升儿童非遗认知与传承力。团队联合安西、润安社区深化系列体验活动。在安西社区,团队聚焦江南饮食文化,通过展示传统点心唐果子的制作技法、以及开展“非遗知识拼图”与“文明用餐竞答”互动活动,实现寓教于乐,既传技艺,更育节约风尚。在润安社区紧扣“非遗与生活”,创新设计“垃圾分类大挑战”游戏,将环保理念融入非遗传承;同时组织儿童亲身体验漆扇制作,在动手实践中感悟传统工艺之美。活动以沉浸式互动深化青少年对非遗的认知,激发传承内生动力。

▲图为成员向社区小朋友宣传关于垃圾分类的知识通讯员 张玘 供图

▲图为指导小朋友进行漆扇制作通讯员 邓家杰 供图

本次实践构建“体验—认知—传承”良性循环,既为非遗注入青春活力,也探索出“以文育人、以文兴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青年学子通过实地调研与传承实践,既深化了文化认同,又促进了文明风尚与非遗传承的相互滋养。团队期待以此为契机,带动更多青年投身文化传承,推动无锡非遗在创新中永续发展,让文明之花在传承中绽放。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德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德俊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9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