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荷风起,青春赴乡约。6月30日至7月11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清涟先锋队”突击队的队员们,带着专业智慧与青春热忱,深入广州市从化区吕田镇草埔村,开展了为期十二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在这片荷香四溢的土地上,他们用脚步丈量乡土民情,用汗水书写青春担当,脚踏实地服务乡村,为当地的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
座谈明瓶颈,数字开新局
6月30日,“清涟先锋队”突击队从学校出发,带着调研任务与服务乡村的初心,奔赴草埔村。经过一路奔波,队伍抵达村庄后顾不上休整,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工作。在村委会议室,一场聚焦荷花产业发展的座谈随即展开。村支书向师生详细介绍产业现状:将农田变为连绵荷塘的生态景观,切实带动了村民收入。“附近的游客们慕名而来,村民卖莲蓬、莲花便有额外收入。”他肯定成效的同时,也点出发展瓶颈,这场及时深入的座谈,为后续的深度合作确定了方向。
图1 “清涟先锋队”突击队出征
图2 座谈会现场
调研听民声,痛点浮水面
次日下午,突击队员们分成三组走进村民家中开展调研。一位村民感慨万千:“这几年环境确实变好了!”但话锋一转,她的笑容中透出一丝无奈,“来拍照的人不少,大多是附近居民,拍完就走,小卖部和农家乐平时冷冷清清。这么好的荷花,也没能带来红火的日子啊!”这番话道出了许多村民的心声——如何将“流量”转化为“留量”,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
图3 入户调研
队员们深入农户家中倾听诉求,仔细记录村民反映的问题,同时实地走访村庄各处,了解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现状。在问卷调查的过程中,大家重点调研了村民对数字化工具的使用习惯以及对电商销售的接受程度,力求为后续帮扶措施提供数据支撑。
图4 问卷调查
青年荷田践知行,科技助农赋新能
次日,最深刻的课堂在采收一线展开。队员罗浩宇在农户指导下学习辨识莲蓬成熟度:“技术规范一点马虎不得!”两小时挥汗如雨,30公斤莲蓬在标准化操作下归仓。肩扛编织袋转运至300米外存放点时,高温浸透衣衫,而整齐码放的莲蓬让汗水化作满足的笑容。
图5 采摘莲蓬
图6 运输莲蓬
农户现场指导队员们实际操作“敲蓬脱粒”的传统方式,莲蓬在竹片轻敲下裂开,莲子一粒粒掉落筐中,动作虽简单,却重复枯燥、耗时费力。烈日下,没过多久大家便汗流浃背,手酸臂麻。随后,在农户的带领下,队员们还亲自体验了使用简易机械设备进行莲蓬去壳的流程,机器的辅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加工效率,也减轻了人工负担。这次从手工到机械的全流程参与,让大家深刻体会到莲子加工背后的辛劳,也进一步激发了青年学子运用技术手段助力农业提质增效、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图7 破蓬取莲
图8 机器去壳
百亩荷塘碧叶翻卷,红荷点点,一派生机盎然。当天,负责人向实践队员详细介绍了“以荷为媒、以景引客、以旅兴村”的发展思路,希望通过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带动本地经济发展。与此同时,突击队员操作无人机升空航拍,从空中多角度记录下荷塘美景与村庄整体风貌,为后续打造数字化宣传资料和乡村旅游资源建档提供了第一手影像资料。
图9 荷塘合影
图10 无人机航拍图
烟火灶台,凝聚乡情
实践的日子,队员们的生活深深扎根在村庄里。白天奔波调研,傍晚回到民宿小院,便升起浓浓的人间烟火。大家轮流值日,在灶台前忙碌:劈柴生火、洗菜切肉,锅铲翻飞间虽略显生涩,却透着自力更生的认真。采购来的新鲜猪肉和当地时令蔬菜,在协作下变成了一顿顿热气腾腾的晚餐。围坐在简陋餐桌旁,大家分享见闻与劳动成果,灶膛里火苗跳跃,炊烟袅袅中升腾的不只是饭菜香,更是青春与乡村交融的深厚情谊。
图11 自炊解决温饱
晨曦寻韵,定格荷魂
7月4日凌晨四点,摄影小队迎着微光奔赴荷塘。蛙声渐歇,晨风轻拂,队员们架起设备,静静等待日出那一刻。当晨曦洒落水面,荷花在光影中悄然苏醒,露珠滑过花瓣的瞬间被快门定格。一张张照片不仅记录了乡村的自然之美,也为草埔村文旅宣传留下了生动的影像资料。青年用镜头传递乡情,以光影助力乡村振兴。
图12 荷塘晨摄
智慧启蒙,播撒未来
7月5日,一支充满活力的义教小分队穿梭于草埔村的阡陌巷弄之间。他们入户走访,带着真诚的微笑,向家长和孩子详细介绍精心设计的暑期趣味课堂,热情邀请孩子们参与。为后期的义教顺利开展做好充足准备,村民们反响热烈,纷纷表示支持。次日,义教课程在村委活动中心正式开启,一堂堂生动有趣的课程如春风般吹进乡村儿童的生活。Scratch编程课上,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拖动积木模块,组合出一个个小动画,当屏幕上动画角色奔跑跳跃时,他们的眼中闪烁着惊喜与自豪的光芒;创意绘画课堂中,孩子们挥舞着画笔,用稚嫩的笔触描绘出“心中的荷花”,一幅幅充满童趣的作品跃然纸上,绽放着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室里欢声笑语不断,知识的种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悄然生根。青年志愿者们用爱心与耐心点亮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朝气蓬勃的力量。
图13 义教宣传
图14 编程教学
图15 荷花绘画
图16 义教合照
多元赋能,智绘乡野
7月8日,突击队员们兵分两路,开展了一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一队来到香蜜山果园,在果香四溢的环境中学习传统艾草香囊的缝制技艺。队员们手拿针线,在老师傅的指导下细心缝合布片,将晒干的艾草装入其中,一个个小巧精致的香囊在手中逐渐成型。大家一边动手实践,一边了解艾草的药用价值和香囊背后的民俗文化,深切感受到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图17 香囊制作学习
随后,这支队伍还化身“乡村主播”,走进葡萄大棚,面对镜头热情洋溢地推介当地特色农产品——“阳光玫瑰”葡萄。他们从口感、营养价值讲到种植过程,用生动的语言和真实的体验吸引线上观众关注,助力农产品提升知名度,拓展销售渠道,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活力。
图18 助农直播
另一队则前往村内拟开发的漂流项目区域,开展实地走访与基础调研。队员们沿着蜿蜒的河道缓步前行,仔细观察水流情况、河岸地形以及植被覆盖程度,边走边用手机拍照、记录笔记,收集第一手资料。
图19 漂流踏勘图
深研献策,共绘蓝图
7月9日,队员们再次进入荷花基地的核心区域,开展深度调研与助农实践活动,以青年视角记录乡村发展脉动,为当地产业振兴注入青春动能。队员们沐浴在荷香阵阵中,与村书记进行了深入访谈。交流中,村书记坦诚剖析了产业发展的核心瓶颈:“莲子深加工链条短、品牌影响力弱、民宿入住率低、客流季节性波动大”。这些痛点引发了队员们对乡村振兴路径的深度思考。随即,队员们分组展开行动:一组实地走访村内多家特色民宿,细致考察运营模式、环境特色,并精心拍摄了大量展现乡村风貌与产业亮点的宣传素材,为后续推广积累一手资源;另一组则跟随村书记深入荷田,顶着烈日俯身参与莲蓬采收,在挥洒汗水中真切体味农事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
图20 与村支书访谈
图21 民宿宣传图
图22 共采莲蓬
翌日, 一场聚焦草埔村发展的座谈会在村委会议室举行。队员们结合昨天挖掘的痛点、民宿调研的问题以及荷田劳作的切身感悟,与村书记围绕荷花产业链延伸、民宿品牌打造、文旅融合发展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实践感悟与基层智慧相互碰撞,队员们从青年视角出发,在产品升级、精准营销、旅游项目创新等多个维度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这些建议不仅体现了队员们对乡村产业瓶颈的深刻洞察,更彰显了他们在实践中淬炼的责任担当。通过直面问题、深度参与与坦诚交流,队员们与乡村的距离进一步拉近,为后续精准助力乡村振兴奠定了更坚实的实践基础。
图23 座谈交流图
灯火如昼,智绘乡兴
村委二楼那间不大的会议室,成为清涟先锋队夜间工作的“大本营”。白天的调研数据、拍摄素材、访谈记录,在这里被仔细整理、录入和分析。入夜后,会议室灯火通明,键盘敲击声、热烈的讨论声此起彼伏。队员们围坐在一起,将白天的所见所闻转化为具体的方案:采集的影像资料被剪辑成宣传短片,入户调研的数据被绘制成图表分析,关于电商助农、民宿升级、漂流项目规划的初步设想在思维碰撞中逐渐清晰。窗外是静谧的村庄和月光下的荷塘,窗内是青年学子为乡村发展殚精竭虑的身影,这方寸之地,汇聚着青春的智慧与改变乡村的热望。
图24 夜间办公
以荷为媒,以行证道
这场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远非一次短暂实践活动的终点。从田间地头的汗水挥洒到灶台前的烟火历练,从烈日下的深入调研到会议室里的挑灯夜战,青年学子俯身泥土,倾听最真实的乡音,感知最真切的乡情,在知行合一的淬炼中深刻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格局与担当。当创新的思维遇上广袤的田野,当青春的热血涌入大潮,草埔村的荷香里,已然浸染了奋斗的芬芳。这些青春的印记与智慧的星火,正为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注入源源不断的蓬勃生机,也在丈量着乡村未来可期、青春大有可为的无限高度。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小银 陈谊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小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