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信息洪流将大众视野框定在热点人物与爆款事件中,真实中国的肌理往往藏在被忽略的平凡褶皱里。2025年7月,南京工程学院“微光映像队”以超越屏幕认知为旨,发起了一场特殊的实践调研,青年们暂别虚拟世界的喧嚣,走进市井街巷、平凡岗位,与菜市场摊主、工厂工人、外卖员等“非热点人物”深度对话,记录普通岗位上的“微光志”,感悟平凡职业里的生命韧性,重新触摸更鲜活、更有温度的中国。
菜市场中的“守护者”
晨光中,团队成员走进菜市场,而56岁的摊主李大姐早已蹲在摊位前整理好了青菜。她的手掌指节处还留着被菜梗勒出的红印,常年劳作导致手指肿胀,却依然灵活地将菜叶码得整整齐齐。“凌晨三点进货,晚上八点收摊,二十年如一日。”她笑着,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故事。谈起直播带货,她直言道自己不追网红店的潮流,也不羡慕直播带货的热闹,只守着一方摊位,用最朴素的勤劳书写生活的答案。“摆摊靠自己的手吃饭,踏实。”道尽了无数菜市场摊主的共同心声。他们是城市的“烟火守护者”,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为千万家庭托举起“菜篮子”里的幸福。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菜市场摊主李春容(赵若涵 摄)
钢铁工厂的“坚守者”
如果说菜市场是“人间烟火的博物馆”,那么钢材市场的车间则是“平凡力量的见证场”。团队成员走进40℃高温的钢材加工车间,机器轰鸣与金属碰撞声交织成网,工人陈师傅正专注地操作着切割机。车间里的艰苦远超想象,长期接触高温和噪音,陈师傅的手掌布满老茧,听力也有些下降,加班赶工更是常态。当问道是否辛苦时,陈师傅笑道,“当然辛苦啊,夏天热得脱皮,冬天机器震得手麻,但每加工出一块合格的钢材,我心里就踏实。”提到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他骄傲地说:“我也在学习呢,时代在变,咱也得跟着变。”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钢材市场工人陈星杨(王燕 摄)
烈日下的“赛跑者”
正午时分,地表温度逼近40℃,柏油马路蒸腾起扭曲的热浪。外卖骑手李哥的工装早已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后背,手机导航的提示音此起彼伏,团队成员要时刻专注才能跟上他的脚步。为深入了解这群与时间赛跑的人,团队成员走近外卖小哥李哥,记录他忙碌的一天。李哥脑海中有立体的地图,“这边走更快,那片小区没有电梯……”他边小跑边介绍。用餐高峰期根本顾不上吃饭,爆单的喜悦让他忘记了饥饿。下午采访间隙他拧开矿泉水猛灌几口,笑着说:“脚不沾地是常态,钱都是一单一单攒出来的,越忙越有干劲”。夕阳西下时,李哥的电动车又载着新的订单出发。他说,每一单都是给家人的希望,而自己也正跑向更美好的明天。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一位外卖员(夏祯 摄)
这场实践的意义,远不止于记录个体的故事。这些被镜头“放大”的平凡故事,不仅打破了“热点即全部”的认知偏见,更让大家看到: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都是时代的追光者;每一份平凡的坚守,都在为中国注入生生不息的温暖力量。正如团队成员所言:“当我们放下手机,走进真实的生活现场,才真正读懂了‘中国’二字的分量——它是万家灯火里的团圆,是市井街巷里的烟火,是每个普通人眼里不灭的希望。”这场实践或许会结束,但对“真实中国”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田梦玲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田梦玲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