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19日讯(通讯员 刘俊毅)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重要部署,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要求,7月10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智慧星火社会实践服务团队走进南漳县罗庙镇刘坪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AI赋能・七彩未来”为主题。团队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学科教育、安全知识深度融合,通过智能机器人编程、VR眼镜体验、计算机基础AI三大特色课程,为大山里的孩子们打造“科技+教育+安全”的立体课堂,让AI种子在乡村沃土中生根发芽。

智能机器人编程:AI让知识与安全“动”起来

智能机器人编程课程成为孩子们最期待的“科技乐园”。课程从图形化编程基础入手,志愿者用“指令拼图”的方式讲解抽象的算法原理,让孩子们快速理解编程逻辑。从基础的前进、转身指令教起,逐步引导孩子们完成“知识任务”与“安全任务”。孩子们先给机器人编入“床前明月光”的古诗播报程序,在拖拽编程模块的过程中巩固语文知识;再用英语单词“Safety”设计机器人对话,同步练习英语发音。

在“AI小创客”实践环节,孩子们分组完成创意任务。有的小组给机器人编程设计舞蹈动作,配合音乐节奏完成转身、挥手等连贯动作;有的小组则让机器人化身“安全宣传员”,通过编程让其循环播报防溺水口诀。志愿者老师表示:“编程课程不仅教技术,更培养逻辑思维,看着孩子们为机器人成功‘说话’欢呼时,能感受到AI赋能带来的成长力量。”

图为志愿者老师给学生讲智能机器人

VR眼镜课堂:AI构建沉浸式“知识+安全”学习场

“戴上眼镜像走进了真实的安全课堂,太神奇了!”五年级学生王梓齐摘下VR眼镜,兴奋地和同伴分享感受。VR眼镜课堂上,志愿者们先从基础认知入手,通过实物展示和通俗讲解,让孩子们认识VR眼镜的镜片、主机等基本构造,了解“为什么戴上眼镜能看到立体画面”的简单原理,帮助孩子们消除对这一科技设备的陌生感。

随后,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轮流体验安全场景模块。VR设备中预设了交通路口、校园楼梯间、河边等贴近生活的安全场景,孩子们“置身”其中,通过视角转动观察交通信号灯变化、识别楼梯间安全标识、模拟远离危险水域等互动操作。VR技术让安全学习从“听道理”变成“亲体验”,让科技成为安全教育的生动载体。

图为志愿者带领学生体验VR眼镜

计算机基础AI课程:AI工具点亮“学习+安全”实践路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成为孩子们探索AI世界的“入门钥匙”。从正确握鼠标、练习打字开始,志愿者循序渐进地教孩子们使用基础软件,让AI工具成为学习和安全宣传的好帮手。

在“AI绘画工坊”,孩子们用鼠标画家乡风景,AI工具自动优化色彩和细节,让画面添上动态云朵、发光太阳;同时他们创作“安全主题画”,用AI添加“红绿灯”“防溺水标识”等元素,让安全宣传更生动。“AI小助手”环节中,孩子们用电脑摄像头拍摄校园植物,辅助自然课学习;英语单词课上,AI记忆工具通过图文匹配、小游戏帮孩子们记单词,效率显著提升。二年级学生李长佑刚学会打字,就用AI工具生成了“安全过马路”短文,她开心地说:“电脑能帮我画画、记单词,还能让安全知识变有趣!”这些课程让孩子们明白,AI不是遥远的科技,而是能同时助力学习和安全生活的实用工具。

图为志愿者授课

这场“科技+教育+安全”的实践,为乡村教育打开了新窗口。智慧星火团队以技术为笔,在乡村教育的画布上绘出全新可能——让教育数字化不再是城市专属,让大山孩子也能触摸科技温度。这不仅是知识与安全的传递,更是在践行教育公平的承诺,以科技微光,照亮乡村孩子探索未来的路,让“AI赋能”真正成为撬动乡村教育进阶、孕育科技火种的支点,见证着科技与教育双向奔赴,共筑乡村振兴人才根基的图景。

撰文 | 刘俊毅

图片 | 李静 陈正威

审核 | 汤才虎 高延伟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俊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俊毅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51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