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9日讯(通讯员 刘杰、岳潇涵、宋成谣)东北电力大学“艺路有你”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9日探秘吉林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满族剪纸,探访代表性传承人江庆辉,开启沉浸式非遗传承与创新探索之旅,为后续成果活化迈出坚实一步。

步履不停:循迹满族剪纸,脉动千年技艺

实践团此行紧扣“银色吉林”主题,开展中华文化传承实践,聚焦吉林地域特色文化瑰宝。在江庆辉古朴而艺术的“松荫斋”工作室中,“银色”化作了传承人银剪翻飞的灵动与剪纸艺术的璀璨光华。江庆辉向师生一行深情讲述满族剪纸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及其在吉林这片黑土地上的独特风格。实践团观摩江庆辉娴熟的剪纸技艺——红纸银剪,指尖流转,生动人物、吉祥图案和浓郁地域风情跃然纸上。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以技艺展示的形式,让师生一行深刻感受到“银色吉林”文化底蕴中那根坚韧而灵巧的非遗脉络,领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吉林大地上生生不息。

图 1 江庆辉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作品

图 2 实践团成员参观工作室

匠心传承:从看见到触摸,从理解到实践

实践团的“三下乡”实践核心在于“下”,精髓在于“实”。在江庆辉的指导下,师生一行进行了深度体验式学习——拿起剪刀,尝试剪出具有吉林特色的雪花、雾凇等“银色”元素图案。从笨拙的尝试到逐渐掌握基本技法,每一剪都凝结着对匠心的感悟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

团队队长宋成谣感叹:“亲手体验后才真正明白‘匠心’二字的重量,剪刀的每一次转折都蕴含着对生活的观察和对美的追求。” 实践团指导教师刘杰表示:“这种亲自动手、亲身体验的过程,是本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最宝贵的收获,它让书本上和纪录片中的‘非遗’概念变得立体可感,让文化传承从‘认知’层面深化到‘体验’层面。”

图 3 江庆辉向实践团传授剪纸技巧

图 4 实践团成员展示剪纸成果

传承对话:挖掘“活态”传承密码,探寻“两创”结合点

实践团带着对非遗传承现状与未来发展的高度关切,对江庆辉进行了深入访谈。镜头记录下她的家族四代传承非遗技艺的故事、坚守剪纸艺术数十载的心路历程,以及对剪纸艺术在当代社会面临挑战与机遇的深刻思考。师生一行不仅关心技艺本身,更聚焦团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核心命题,围绕“满族剪纸的传统纹样如何在现代设计中焕发新生?”“剪纸艺术如何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场景,吸引年轻群体?”“高校艺术教育与非遗传承之间可以建立哪些合作模式?”等开展讨论。江庆辉坦诚分享她在教学、创作、推广中的经验与难点,向实践团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为后续研究积累珍贵素材,精准锚定非遗传承与时代需求、艺术创新之间的关键结合点。

图 5 江庆辉接受采访

图 6 江庆辉讲解满族生命树

诚待硕果:从纸间到指尖,迈出“非遗活化”关键一步

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奠定基础和探索路径,是实践团“三下乡”核心目标之一。在江庆辉工作室的深度实践与交流,再结合专业优势使团队师生迅速催生进展性成果。依托江庆辉剪纸的艺术特色和主题实践需求,实践团诞生了初步文创构想与线稿草图,并与江庆辉达成了后续文创产品开发的合作意向,这标志着本次实践活动实现了从“参观学习到深度体验、思考探索和成果转化”的闭环。后续,双方将围绕满族剪纸图案、技艺、文化内涵,共同开发一系列兼具艺术性、文化性、实用性和市场潜力的文创产品,让古老的剪纸艺术以崭新的姿态“飞入寻常百姓家”,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火起来”。

图 7 江庆辉与实践团合影留念

一把银剪,剪影千年文化底蕴;一次实践,链接传统创新未来。东北电力大学“艺路有你”实践团此次吉林市满族剪纸技艺探寻之行,是“银色吉林”主题文化传承实践的精彩缩影。从触摸历史的“剪尖”到指向未来设计的“笔尖”,在吉林这片文化沃土上,用青春和智慧探索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吉林路径”,让“银色吉林”的文化光芒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后续文创合作的落地生根,将是此行最生动、最具说服力的实践答卷。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宋成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宋成谣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237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