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砼心筑梦”乡村振兴促进团一行,在常德市桃源县黄石镇花园村村委会主任谢主任的带领下,深入该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学子们聚焦乡村养老现状与需求,踏访村间,倾听老者心声,探寻乡村振兴背景下养老难题的破解之法。

清晨叩门:倾听空巢老人的孤独与坚韧

晨曦微露,金色的阳光如碎金般洒满乡间小径,谢主任与促进团的身影伴着晨雾,在错落的村舍间缓缓穿行。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村中四位颇具代表性的老人家中。这场调研并非临时起意,为确保成效,团队早已与谢主任细细攀谈,将村里老人们的生活起居、所思所盼了然于心,更精心打磨出一份问卷,字字句句都紧扣老人们的核心需求。

▲图为谢主任携促进团成员走访村民途中

老有所依:桃源养老现状缩影

在花园村谢主任的陪同下,促进团关怀小组展开走访,聚焦四户老人,深入了解他们的养老生活。结果表明,四户老人多为空巢状态,子女或异地务工或本地成家但陪伴资源稀缺,代际陪伴缺失成为农村养老显性问题,亟待关注解决。

87岁的罗文福老人听力不佳,交流需贴近耳边提高音量。其子女常年在外务工,家中只剩他一人。生活来源主要依靠养老保险金。“年纪大了,耳朵不好使,平常就自己待着。”老人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空巢的孤独。调研显示,像罗老这样高度依赖基础社会保障、亟需生活照料和精神关怀的高龄失能老人,在乡村并非个例。

在王新民老人家中,气氛则略显不同。60岁的他因身体残疾被列为低保户和乡村振兴脱贫户。除了养老保险和残疾补贴,驻村干部的结对帮扶为他构筑了重要的支持网络。“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和干部的关心,日子有着落。”王新民指着家中的一些便利设施说道。他的情况成为了农村特殊困难老年群体多元保障的一个实践样本。

71岁的程曦林和57岁的陈子英则展现出农村老人的另一面。程老在养老金基础上,积极拓展收入来源:他将闲置门面出租,参与藕煤生产,还承担了村里的公益性岗位。陈子英作为五保脱贫户,除了养老金,每天坚持在集市售卖豆腐。“能动就干点,不给儿女和国家添太大负担。”程曦林表示。两人对国家养老和扶贫政策充满感激,其自力更生与政策支持相结合的生活状态,体现了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可能路径。

▲图为促进团与王新民老人话家常,了解其生活照料情况

▲图为促进团成员细致询问,关注老人精神需求

▲图为团队记录调研信息,关注养老需求

共话养老:青年与乡村的智慧碰撞

走访间,空巢孤寂、生计单薄、精神空落、特需照护缺失等问题逐渐凸显。这些并非花园村的孤例,而是当下中国乡村养老共同面临的考题。亲见老人们的生活实景后,促进团成员与花园村干部围坐畅谈,共寻破题之策。

交流中,大家逐渐形成共识:解决空巢老人问题需要多维协同发力。首要的是强化政府政策支持,包括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其次,需建立健全常态化的助老探访机制,并组织适合老人的文化健康活动,丰富精神生活。再者,可探索“时间银行”等模式,鼓励身体尚好的低龄老人参与互助志愿服务,同时加强对家庭照护者的技能培训,扩充专业护理人员队伍。最后,强化家庭责任不可或缺,需通过政策引导(如消费补贴支持适老化改造)与宣传教育,督促子女履行赡养义务,常回家看看。

田野知行:调研成果的转化之路

调研活动收尾后,团队成员在复盘会上谈到,这次实地走访让他们对农村养老的实际情况有了更细致的了解。当地村民也多次提及,切实感受到了青年学生的热情以及社会各界对乡村发展的关心。花园村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实践探索,尤其是在养老问题上的重视程度,给同学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这次桃源调研之行,不只是一次社会实践调查,更是一堂鲜活的国情教育课。团队成员表示,会仔细整理调研所得,将其转化为专业学习的动力,继续关注乡村养老领域,凭借所学知识为解决养老难题、助推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荣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35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三下乡
2025-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