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实践队深入漳浦县湖西畲族乡开展“诗教润畲乡,文化筑同心”社会实践,活动以普通话基础能力训练为起点,精心打造了“唱”“书”“诵”“演”“溯”五大经典课程模块。学生们通过歌唱、书写、朗诵、表演和汉字溯源,沉浸式地体验经典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深化了文化认同,铸牢了民族精神纽带。

一、 说好普通话,写好中国字

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涂敏华老师以“热爱祖国母语,传承汉语文化”为主题开展推普课,以普通话基础课程为核心,带领学生们认识了声母、韵母和声调,并用贴近生活的事例让学生们明白了说好普通话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刘梓璇、范冰燕、钟素芳三位实践队成员开展了“溯经典”课程,带学生们“穿越”汉字历史,从“日”“木”“水”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基础字入手,展示了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到楷书的演变过程。学生们深受吸引并纷纷表示“溯经典”课程不仅使他们看到了汉字的历史变化,也让他们对汉字和普通话之间深厚的联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图为涂敏华老师在为学生们上推普课

二、 琴声伴《桃夭》,笔墨写情怀

在语言与文字知识之外,实践队成员曾王渝、翁幸婷开展了“唱经典”课程,让古琴走进了漳浦民族华侨中学的课堂。在课程里,学生们了解了古琴的文化历史、琴身构造和基本指法,还学会了弦歌《桃夭》,并在吟唱《诗经·桃夭》中真切地感受到了诗词与古琴交融的古典之美,加深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胡亚萍、张燕欣、许乔婧三位实践队成员把文本《梅岭三章》和书法教学结合,开展了“书经典”课程。在一笔一画的书写中,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民族不屈不挠、勇于牺牲、追求光明的精神,感受到了先辈的伟大与无私,对传统的敬意和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油然而生。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进行书法教学

三、 朗诵传真情,戏剧演英雄

情感的共鸣与精神的传承,需要更富感染力的表达方式。实践队成员罗嘉妮、丘静雯开展了“诵经典”课程,以《盛开的民族团结之花》为教学篇目,指导学生们朗诵技巧。实践队成员们分析文本结构、划分情感段落为学生们做示范,学生们跟读模仿,并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加入了手势和眼神的配合,很快掌握了发声、气息、语速、重音等要领,最终做到了声情并茂地朗诵全文,传递出民族团结的温暖和力量。丘静雯、钟素芳、刘梓璇开展了“演经典”课程。以戏剧演绎的形式提升学生们对于经典的感受能力,带领学生们走近辛弃疾,了解这位爱国词人的报国热情、爱民情怀和出众才华。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进行戏剧表演教学

四、 成果展风采,文化润心田

经过三天充实的学习和实践,7月7日下午,漳浦民族华侨中学的学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汇报演出。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师生家长们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孩子们的学习成果与成长蜕变。饱含深情的集体朗诵《盛开的民族之花》、演绎生动、精彩夺目的戏剧《词剑争鸣》、古朴悠扬、意蕴绵长的弦歌《桃夭》……一个个节目,都是此次实践成果的生动展示。演出结束后,畲乡学子们兴奋地表示,这几天的学习和实践让他们感到非常充实,不仅收获了很多新知识,还加深了对普通话和文化的认识。

▲图为学生们在表演弦歌《桃夭》

这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聚焦普通话基础课程,并以“唱”“书”“诵”“演”“溯”五大经典课程模块引导漳浦民族华侨中学的同学们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让学生们收获了知识和技能,更展现了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子立足专业、用文化服务乡村、助力振兴的使命担当。(通讯员翁幸婷)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翁幸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翁幸婷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30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