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 龚昌平)为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岗柳编的魅力及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7月4日,皖西学院体育学院“淮河安澜·青春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安徽省阜南县黄岗镇——国家级非遗“黄岗柳编”核心产区,开展实地调研与沉浸式体验。

图为黄岗镇杞柳种植基地。通讯员 曹自强 摄

实践团师生系统考察了柳编产业全链条。在杞柳种植基地,成员们了解杞柳种植技术与生态经济价值,得知其已成为当地增收的“绿色银行”。在蒸煮车间,他们观摩了原料浸泡软化、蒸煮等关键预处理工艺。在编织工坊,柳编传承人现场演示了“挑一压一”、“缠边”、“盘底”等核心技法,并分享了产业带来的显著民生改善:“家门口就业,既能顾家,日均还能增收80多元!”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察杞柳生长情况。通讯员 曹自强 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工作人员交流杞柳种植与产业情况。通讯员 曹自强 摄

图为柳编工厂内制作好的篮筐半成品。通讯员 曹自强 摄

图为杞柳原料进行浸泡软化处理。通讯员 曹自强 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柳编工艺厂负责人交流产业发展。通讯员 曹自强 摄

实践队员们不仅近距离观察,更积极动手体验。他们在艺人指导下尝试“缠边”技法,触摸感受柳编半成品的精巧结构,专注观看老师傅编织篮底的过程。同时,还与柳编工厂负责人深入交流,了解产业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如设计创新、市场拓展、技艺传承)以及未来规划。

图为柳编艺人正在制作工艺品的底部。通讯员 曹自强 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触摸体验柳编半成品。通讯员 曹自强 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看柳编艺人展示编筐技法。通讯员 曹自强 摄

此次活动让青年学子深刻体会到:黄岗柳编是承载着地域文化和匠人智慧的“活态遗产”;其产业化发展已成为推动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实现了“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的转化;青年一代在非遗传承和乡村发展中肩负着重要使命。皖西学院学子通过实践,将课堂知识与社会需求结合,积极传播非遗文化,为服务地方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艺人指导下尝试“缠边”技法。通讯员 曹自强 摄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龚昌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龚昌平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41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学子频道
202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