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守疆戍边,筑梦中华”民族团结实践团师生一行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六十三团,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重走戍边路、对话护边员、走访退伍军人等系列实践活动,青年学子们深入感悟戍边精神,厚植家国情怀。
一、重走巡逻路,体悟戍边艰辛
实践团成员沿着“中国好人”朱国利夫妇的日常巡逻路线,实地体验边境巡逻工作。在31年守边岁月里,朱国利夫妇累计巡边近30万,相当于从六十三团到北京往返40多趟。“只有亲身走过这条巡逻路,才能真正理解,边防无小事的深刻内涵。”实践团带队教师王群表示。当汗水浸透队服时,成员张文宝感慨道:“每一步都能感受到戍边人用脚步丈量国土的忠诚担当。”烈日下,师生们切身感受到戍边人日复一日的坚守与奉献。
二、对话护边员,聆听坚守故事
在乔老克哨所,实践团参观了地窝子复原区。低矮的土坑、斑驳的油灯,再现了第一代护边员的艰苦生活条件。讲解员详细介绍了哨所的发展历程及朱国利夫妇的戍边日常,让师生们深切体会到“坚守”的分量。朱国利夫妇与实践团围坐交流,向师生们讲述了30余年戍边生涯中的动人故事:冒着零下30度严寒巡逻,手脚长满冻疮,每次巡逻回来,衣服都变成了“冰铠甲”……当讲到夫妇二人多次与危险擦肩而过的经历时,在场师生无不为之动容。“要坚持,要有大爱”,朱国利夫妇的这句朴实话语,道出了戍边人“平凡中见伟大”的精神品格。
三、走访老战士,传承红色基因
实践团在西部计划志愿者刘昊阳带领下,走访了退伍军人孙寿南、王延明。两位老战士分享了从“碧海卫士”到“戈壁垦荒人”的人生历程。1964年,他们响应国家号召,从海军部队转业来到边疆,在荒漠上开垦出万亩良田。“祖国需要就是我们的选择”,老战士们用一生践行着这句誓言。实践团成员感慨道:“从大海到戈壁,改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忠诚,这就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从地窝子里的油灯到今天的现代化哨所,从戈壁荒漠到万亩良田,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一代代兵团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的家国情怀。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表示,将持续引导青年学子在边疆大地上读懂中国,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婧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婧一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