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田野,探寻稻虾共作密码

七月的风,裹挟着泥土芬芳与青春热忱。湖南信息学院实践团队奔赴益阳南洲村稻虾养殖基地(原大郎城村稻虾养殖基地 ),以脚步丈量土地,用专业解码乡村振兴 “稻虾共作” 新路径,开启一场与田野、产业的深度对话!

前期筹备:分工协作,锚定调研方向

实践启幕前,团队便开启 “战斗模式”——

专业对接:杨浩鑫主动联系农学专家,梳理稻虾共作周期、生态协同等专业疑问,反复打磨交流细节,为实地学习筑牢知识衔接桥梁;

在地调研:游芸凤深入村委,从产业起源聊到发展现状,详实记录养殖规模、经济效益、村民参与痛点,绘制南洲村稻虾产业 “基础图谱”,让调研方向更清晰 。

实地考察:沉浸式解码稻虾产业

村委对接・溯源产业成长脉络

“早年村民不敢尝试,怕赔本!” 村委会议室里,工作人员的讲述拉开产业调研序幕。从零星试养的 “战战兢兢”,到规模扩张的 “信心满满”;从市场遇冷的 “销路难题”,到品牌初显的 “增收希望”……

团队成员围坐倾听,游芸凤快速记录,杨浩鑫追问细节,一个个 “产业突围故事”,让大家触摸到乡村产业发展的 “温度与阵痛”—— 这不仅是稻虾共作的成长史,更是南洲村乡村振兴的探索记 。

专家随行・解锁科学养殖密码

踏入养殖基地,连片水田波光粼粼,农学专家变身 “田野导师”,开启沉浸式教学:

生态协同课:“水稻为虾遮阴净水,虾为稻除草肥田,这是天然的‘生态循环工厂’!” 专家剖析稻虾共作逻辑,让大家看懂 “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的生态智慧;

精细管理课:俯身查看虾苗投放、水稻插秧时机,讲解 “种养周期协同”;手持水质检测工具,演示 “不同生长阶段水质调控法”,从换水频率到生物制剂使用,全是实操干货;

绿色防控课:教大家识别病虫害 “信号”,强调 “生物防控优先”,守护农产品安全底线,把 “科技赋能农业” 的理念,深深种进成员们心里 。

团队实践・记录调研成长足迹

全体成员紧跟专家步伐,杨浩鑫聚焦专业疑问追问细节,游芸凤同步整理调研记录,其他人或拍照留存关键场景、或记录养殖数据…… 从理论讲解到实地操作,知识在田野间 “落地生根”,团队也在协作中凝聚调研合力 。

青春赋能:以实践书写振兴担当

此次南洲村稻虾基地考察,是信院学子 “理论 + 实践” 的成长试炼场 ——解锁稻虾共作科学管理:从生态原理到实操技巧,掌握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硬知识”;锤炼调研协作能力:对接村委、跟随专家、团队分工,打磨 “发现问题 - 解决问题” 的实践本领;厚植乡村振兴情怀:见证产业从无到有、村民从疑到信,读懂 “乡村发展” 的重量,让青春与土地同频共振 。

从校园到田野,湖南信息学院实践团队用行动证明:青年力量不止于课堂,更能扎根乡土,解码产业密码。未来,这份 “稻虾共作” 调研成果,也将持续赋能乡村实践,让青春智慧点亮南洲村振兴之路!(供稿:洞庭稻虾·史鉴青年行团队)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30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