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5日讯(通讯员 周文惠 黄路慧)7月12日凌晨五点,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流萤志愿队调研组一行五人,抵达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河溪镇,开启以“解码非遗文化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联”主题实地调研。他们深入街巷、校园,倾听青少年心声,记录非遗文化触动的心理涟漪,探索传统文化在促进心灵成长中的独特价值。
晨雾中的叩问:街头巷尾倾听少年心声
河溪镇的清晨,薄雾轻笼青石板路。天光微亮,流萤志愿队的队员们已手持问卷,融入赶集的人流。“同学,我们在了解大家对家乡摆手舞、苗鼓这些老手艺的看法,顺便聊聊心里话,方便吗?”队员吴董浩自然地走向一位少年,笑容温暖。他们摒弃机械分发,以专注倾听和真诚回应为桥梁。在看似闲聊的氛围中,少年们逐渐敞开心扉,倾诉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的小烦恼,也道出对家乡非遗“既熟悉又有点陌生”的复杂感受——熟悉于耳闻目睹,陌生于深度参与和情感连接。
图为志愿者清晨在街道调研。周文惠供图
课堂里的双向奔赴:非遗点燃心灵火花
为获取更立体视角,在当地学生指引下,调研组走进河溪中学课堂。“看这张西兰卡普的纹样,像不想课间跳房子的格子!”队员张晓庆以直观的非遗元素开场,瞬间拉近了距离。轻松互动中,24份问卷高效完成。随后的围坐交流,气氛热烈如友朋聚会。孩子们放下拘谨,踊跃发言。
“跳摆手舞时,大家手拉手转圈圈,我感觉自己像一滴水,‘扑通’掉进了欢乐的大海里!”一个腼腆的小男孩鼓起勇气,举起自己画的“摆手舞快乐图”,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集体舞蹈带来的强烈归属感。这生动的比喻连同课堂里的阵阵笑声,被队员们细致录入设备。调研组敏锐捕捉着孩子们接触非遗后的心理轨迹:从初次接触的新奇,到亲身参与时的专注与快乐,再到活动后油然而生的文化认同感与群体联结感。孩子们也分享着对心理健康最朴素的期盼:“就是开心多一点,烦恼少一点,有朋友一起玩,不觉得孤单。”
图为志愿者在河溪镇街头与青少年交流。周文惠供图
调研延伸:从河溪发现到长远行动
“这次河溪之行,我们共收集有效问卷及深度访谈记录52份”流萤志愿队调研组组长罗永介绍道,内容详细记录了青少年对土家族摆手舞、苗族鼓舞、踏虎凿花、苗族数纱等本地非遗项目的认知程度、参与体验及其引发的积极心理感受。“这些一手数据极其珍贵。”
此次调研收官,实践不止。志愿队正紧锣密鼓筹划后续行动,核心是将“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体系化、常态化。“我们计划设计系列非遗主题课程,”罗永具体阐述,“例如,结合西兰卡普纹样的特色美术课,利用摆手舞编排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目标是让非遗真正‘活’在孩子们身边——不再是遥望的符号,而是可触摸、可参与、能带来快乐和力量的生活伙伴,成为滋养心灵的‘日常营养’。”
心田播撒文化种子:探寻成长的内在密码
这支平均年龄20岁的年轻团队,用脚步丈量湘西的文化肌理,用真诚解码青少年的心灵图谱。他们的河溪之行,不仅为跨学科研究采集了扎实的田野资料,更在无数少年心间悄然埋下了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当这些种子在适宜的土壤中萌发,非遗所承载的集体记忆的共鸣、审美创造的愉悦、文化身份的认同以及社群情感的紧密联结,或许正是激发青少年内在韧性、培育积极心理品质、护航其心灵健康茁壮成长的那把独特而深沉的“密钥”。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周文惠 黄路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文惠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