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伊始,南京林业大学“点滴甘露,筑梦成林”志愿服务队响应共青团中央“七彩假期”号召,奔赴淮安市清江浦区黄码镇甘露村开展为期12天的志愿服务。团队累计完成2次深度村情调研、30节主题支教课程及大型美丽乡村墙绘工程,惠及乡村儿童超240人次,用专业知识与赤诚之心浇灌乡村热土。
精准筹备:36次试讲淬炼服务匠心
为高质量推动志愿服务项目的落地实施,“点滴甘露,筑梦成林”志愿服务队于6月20日至6月30日在南京林业大学淮安校区开展了首次线下集中培训暨项目工作启动大会,并随后密集组织了两场线下的主讲志愿者试讲大会。本次筹备期各项工作高效推进、成果显著:团队成功招募并严格筛选确定了16名核心志愿者;通过两轮试讲环节,累计完成高质量课程试讲36节,为后续服务夯实了教学基础;同时,精心的物资采购与系统化的课程教案制作等关键性前期准备工作已全部就绪。这一系列紧锣密鼓且卓有成效的筹备行动,充分展现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为项目的正式启动与平稳运行打下了至关重要的坚实基础。
志愿服务队员在甘露村村委会的合影
田野调查:脚步丈量留守儿童真实需求
为确保志愿服务精准对接当地需求,团队的核心志愿者们于甘露村开展了扎实深入的实地调研工作。志愿者们带着问题意识,深入村落巷陌、走进农家庭院,与村民们促膝长谈,全面细致地了解该村儿童群体在生活、学习、成长等方面的真实状况与迫切需求。基于详实的一线调研数据和村民访谈反馈,团队科学研判,对原定服务方案进行了多轮动态调整和优化完善。 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家庭背景(如留守儿童、随迁子女等)、不同兴趣能力特点的儿童,量身定制了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内容和课程模块。这一“因人施策、精准滴灌”的服务模式,力求做到分层分类、点对点供给,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最贴合其实际的暖心帮扶与成长支持,最大限度提升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志愿者走访调研村情
四维赋能:创新课堂打开认知新视界
“点滴甘露,筑梦成林”志愿服务队恪守“四维赋能”模式,依托“红色基因筑基”、“心理健康护航”、“文明习惯养成”、“文化传承浸润”四大主题课程,拓展儿童视野,传递关爱与知识。团队深化开展甘露村村史、周恩来生平与外交事迹宣讲、情绪管理心理课、垃圾分类实践等活动,志愿者结合专长,以生动课堂将抽象理论寓教于乐。为引入前沿认知,团队特邀东南大学研究生团队,带孩子们体验DeepSeek、文生图等AI技术,演示原理并依托AI换脸技术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同步开展的“青少年电子设备科普”活动,介绍百词斩、小红书等实用软件,激发科技兴趣,引领孩子们筑梦未来。
志愿者开展关爱课堂
共绘乡情:10米墙绘种下美丽种子
为积极响应国家“美丽乡村”建设号召,深化美育启蒙与乡村环境提升的融合实践,“点滴甘露,筑梦成林”志愿服务队精心策划并启动了“彩绘甘露·童心筑梦”主题墙绘项目。7月1日至7月7日,16名大学生志愿者与甘露村儿童齐聚村委会的甘露书屋广场,执笔挥毫、共绘乡情。在志愿者们的专业引导下,孩子们以稚嫩却真挚的笔触,将清澈溪流、缤纷花海、葱郁草地与炊烟袅袅的农家庭院跃然于村委会百米白墙之上。历时7天的创作中,志愿者不仅传授调色构图技巧,更以“共画一幅画”的形式,带领孩子们畅想生态宜居的未来乡村图景。当最后一抹晚霞映照墙面,原本素净的村委会外墙已化作承载童真与希冀的“乡村艺术画廊”——潺潺流水象征生态和谐,破土而出的嫩芽寓意成长希望,每一笔色彩都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播下“美化家园、守望乡愁”的种子。
实践团队绘制的墙绘作品
画笔停歇,色彩定格,但关怀永续。此次“七彩假期”活动不仅为甘露村的孩子们留下了多彩的夏日记忆和焕然一新的活动空间,更埋下了美与希望的种子。展望未来,“点滴甘露,筑梦成林”志愿服务队将继续赓续前行,勇担新时代青年的历史重任。团队将始终以问题为导向,将青春智慧融入乡村热土,用青年之智、青年之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在挺膺担当、服务社会的火热实践中,“点滴甘露”团队必将继续磨砺意志、淬炼品格,以“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昂扬风貌,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壮阔征程中奋力书写南林青年的华彩篇章,让青春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事业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曾奕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曾奕恺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