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三仁畲族乡好川村拥有距今4000多年的“好川文化”,其古文化遗址出土过大量珍贵文物,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少数民族村,畲族文化特色鲜明,建有好川博物馆、根艺馆等多个文化场馆,畲族民居、壁画等彰显浓郁风情;村里以笋竹、茶叶和杂交稻制种为主导产业,近年来积极探索“文化+”产业融合模式,荣获了省级历史文化古村、省文明村镇等多项荣誉。
为深入了解文化在乡村振兴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探索适合文化资源丰富乡村的振兴路径,7月13日,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薪火践兴”暑期社会实践队在遂昌县成人文化技术教育中心学校副校长罗三海的陪同下,前往遂昌县三仁畲族乡好川村开展实地调研,深入探寻好川村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推动乡村振兴的奥秘。
访馆探迹,触摸畲乡文化肌理
“薪火践兴”实践队在村党支部书记张丽的带领下,先后探访了遂昌畲族字带展陈馆、好川根艺馆、好川文化遗址与好川畲意馆。在畲族字带展陈馆,绚丽的字带静静陈列,古老文字与精巧图案交织。张丽书记详解其编织工艺与民俗故事,队员们俯身细观,感受传统技艺里的民族记忆。好川根艺馆内,一件件根雕作品独具匠心。以当地树根为料,经匠人雕琢,融入畲汉文化元素,或似山水,或如民俗场景,巧夺天工的技艺让队员们不时点头称赞。行至好川文化遗址,4000多年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听着张丽书记讲述考古发现与保护历程,队员们凝视这片土地,对好川文化的起源发展有了更清晰认知,心生对先民智慧的敬畏。走进好川畲意馆,传统畲族服饰与现代文创产品相映成趣。刺绣挂件、特色摆件等充满民族风情,让队员们直观看到畲族文化在传承中创新的实践,对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有了更具体的理解。
▲图为张丽书记给实践队队员们介绍好川遗址
座谈共话,解析文旅融合路径
座谈会上,气氛热烈而融洽。村党支部书记张丽首先介绍了好川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整体情况,她提到,村里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打造特色文化场馆、举办畲族传统节庆活动等方式,让文化“活”起来,不仅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认同感,也为乡村旅游注入了活力。
她指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并非简单的文化展示,而是要实现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好川村的实践证明,只有让文化元素融入旅游、农业等产业发展的各环节,才能让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让村民在文化传承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目前,村里的文创产品销售额逐年增长,已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
她强调,文化传承是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根基,必须高度重视对年轻一代的培养。村里将持续加大对畲族文化传承人的扶持力度,通过开设培训班、组织研学活动等形式,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学习和传承畲族传统文化,避免文化断层。同时,要积极探索符合时代特点的传承方式,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实践队队员们结合走访所见,提出了“如何利用新媒体扩大畲族文化影响力”“怎样让年轻一代更主动地参与文化传承”等问题。张丽书记认真回应,双方就文化IP打造、文旅融合深化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现场不时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图为座谈会现场
研思并行,凝聚振兴实践共识
7月13日晚,实践队成员在深刻感悟好川村文化底蕴后,围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议题开展集体理论研讨。
▲图为实践队开展专题理论研讨会
研讨中,队员们结合日间走访的畲族字带展陈馆、好川文化遗址等实地见闻,深入剖析好川村的发展模式。大家认为,好川村通过“文化场馆+旅游”的模式激活了本地资源,其将畲族传统节庆转化为文旅IP的做法,为文化变现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充分印证了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驱动力。针对文化传承断层这一普遍问题,队员们展开聚焦讨论,提出“非遗+职业教育”的定向培养模式,以扩大传承覆盖面,破解年轻群体参与度不足的难题。同时,建议借助短视频平台构建“文化传播矩阵”,扩大畲族文化的年轻化受众群体。经过深入探讨,实践队形成共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需兼顾传承纯度与产业效度,既要通过政策扶持筑牢传承根基,也要以创新思维拓宽变现路径。此次研讨为后续形成调研成果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寿金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寿金杰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