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11日讯(通讯员 李娴钰 谢槟键)为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广东培正学院管理学院“晨光”爱心志愿服务队调研组深入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西约社区与江滨社区,通过实地调研、文化走访等形式,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以青年智慧助力地方文化资源的创新性转化与活化利用,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团队大合照。 供图潘晓滢

匠心传薪火,彩笔描新梦

晨光初绽,匠心传承。七月的佛山骄阳似火,却挡不住“晨光”队员们奔赴文化传承一线的热情。清晨8时,团队准时抵达西约文化室,在蝉鸣与“梗”香交织中开启虾笼技艺沉浸式调研。

图为调研组走访。 供图许晋玮

调研过程中,队员们与虾笼传承人展开深度对话,从历史源流到工艺精髓,在“梗”条翻飞间读懂手艺人的坚守。当粗糙的“梗”条在传承人手中幻化为精巧笼身,年轻学子们不仅触摸到历史文化的温度,更见证了工匠精神的当代延续。

图为队员编织虾笼。 供图潘晓滢

图为队员编织虾笼。 供图潘晓滢

实践环节掀起活动高潮——队员们俯身体验经纬编织,在指尖劳作中领悟技艺真谛;随行孩童则以稚嫩笔触重新诠释传统虾笼,天马行空的彩绘让古老技艺与现代审美碰撞出创新火花。这场跨越年龄的匠心对话,既为传统文化保护注入青春动能,更搭建起传统工艺活态传承的实践课堂。

图为孩童绘画虾笼。 供图潘晓滢

图为西约社区活动大合照。 供图潘晓滢

探文旅脉络,思振兴路径

在西约社区张丽萍同志的引领下,调研组沿着“百千万工程”文旅融合的发展脉络,深入探访虾笼巷与翰林村。漫步青石板路,队员们从斑驳的古建遗存中解码"渔耕传家、翰墨飘香"的独特社区文脉,通过实地考察文化保育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将实践成果转化为地方文化深度挖掘与创新活化的具体方案。

图为虾笼。 供图潘晓滢

午后时分,调研组移步桂城街道江滨社区平洲湾。在带队老师冯蕾的生动讲述中,一幅以“一江春水绿,千年玉韵长”为底蕴的文化图景徐徐展开。尤其令人赞叹的是,那些经由匠心改造的旧工业遗址——斑驳的红砖墙与现代玻璃幕墙相映成趣,锈蚀的钢架结构与时尚艺术装置相得益彰,仿佛时光在这里对话:既沉淀着往昔机器轰鸣的工业记忆,又跃动着当代文创产业的蓬勃生机。这种历史纵深与现代气息的有机融合,为团队后续的文创开发提供了多维度的思考空间和创新灵感。

图为墙绘。 供图潘晓滢

此次调研活动不仅是一次深度的文化寻根之旅,更是高校青年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晨光”队员们以独特的青春视角发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通过亲身参与虾笼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将理论知识与基层实践深度融合。在走访过程中,青年学子们既读懂了乡土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收获了真知灼见,真正实现了“知”与“行”的有机统一,让“三下乡”活动的教育意义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图为江滨社区活动大合照。 供图潘晓滢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娴钰 谢槟键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娴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45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