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4日讯(通讯员 青承鱼灯突击队黄清、胡瑞)7月6日,广东科技学院青承鱼灯突击队走进顺德大良升平社区的蠔宅,参与了两场意义非凡的活动——“蠔宅古建改造2.0行动”与社区迷你艺术馆活动。


协力清杂,为古宅拂尘

这座百年古建筑正等待新生——屋顶瓦片历经风雨侵蚀亟待修整,“蠔宅古建改造2.0行动”由此展开,只为让百年故事继续流淌。

▲图为蠔宅蚝壳墙

踏入蠔宅时,斑驳的蚝壳墙与松动的屋顶瓦片,都在诉说着“修整”的迫切。队员们戴上手套和口罩,指导老师细心叮嘱:“搬东西时注意安全,保护好自己,也要保护好这座老宅。”

▲图为青承鱼灯突击队“蠔宅古建改造2.0行动”现场

男生主动负责搬运重物,两人一组稳稳抬起厚重的旧木板,小心避开地面的凸起和脆弱的蚝壳墙面。女生则专注整理零散物件,细致搬运架子上的物品。彼此配合间,现场忙碌而有序。

▲图为青承鱼灯突击队“蠔宅古建改造2.0行动”现场

▲图为青承鱼灯突击队“蠔宅古建改造2.0行动”现场

没有指挥,却默契十足。谁累了,立刻有人补位;遇到卡在角落的木箱,大家围拢过来,喊着“一二三”同步发力。汗水浸湿了衣衫,但看着杂乱的空间逐渐敞亮,那份成就感让所有疲惫都化作了笑容。

▲图为青承鱼灯突击队“蠔宅古建改造2.0行动”前后对比

▲图为青承鱼灯突击队“蠔宅古建改造2.0行动”现场


巧制展箱,让文化鲜活

同时,蠔宅的社区迷你艺术馆活动正在热闹开展。大家领取"盲盒",用多样形式记录升平生活的烟火与温情。青承鱼灯突击队也积极加入其中,借由“巧制展箱”开启文化传承新篇。

▲图为青承鱼灯突击队展箱制作过程

1、DIY展品箱时,突击队队员将广东科技学院南门按比例缩小复刻,行政楼上“创百年学府,育产业精英”的标语清晰可辨,每道刻痕都是对学校的深情告白。

▲图为青承鱼灯突击队展箱制作过程

2、用超轻黏土捏塑顺德双皮奶,模拟奶皮自然褶皱,嵌入颗颗红豆,让清甜奶香仿佛能穿透展品箱。

▲图为青承鱼灯突击队展箱制作过程

3、把鱼灯推上“C位”,手工塑形、精雕鳞片纹路,力求重现巡游时的灵动神韵,恰似居民们用摄影、绘画等形式,讲述各自生活故事。

▲图为青承鱼灯突击队展箱制作过程

协作中的温暖时刻,为创作增添了别样色彩:画累的队员接力创作,缺工具时总有“人形工具箱”递来剪刀、黏土;鱼灯骨架歪斜,众人围拢调整角度。正如社区迷你艺术馆汇聚千家故事,青承鱼灯突击队的创作也让校园情怀、顺德韵味与团队默契完美交融。

▲图为青承鱼灯突击队展箱制作成果

▲图为青承鱼灯突击队成员与展箱合影留恋

这个满载温情的展箱,未来将静立在大良街道的转角处。当行人驻足凝视时,不仅能看见广东科技学院青承鱼灯突击队留下的青春印记,更将透过这些作品,触摸到蠔宅沉淀的百年记忆——这是青承鱼灯突击队为这片土地谱写的最美青春乐章。


汗水凝责,为传承注能

从修缮古建的挥汗如雨,到艺术创作的巧思妙想,青承鱼灯突击队用双手接住历史,以创意延续故事。

▲图为青承鱼灯突击队成员“蠔宅古建改造2.0行动”合影留恋

蠔宅的砖瓦墙记得队员们的汗水,街角的展品箱会带着广东科技学院青承鱼灯突击队的印记,继续讲述古建与青春的故事。这个夏天,青承鱼灯突击队收获的不仅是疲惫后的成就感,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传承责任。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青承鱼灯突击队 黄清 胡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2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