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烟台理工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薪传社会实践队奔赴青岛炁坊实践基地,在高级非遗技艺传承师(鲁绣)、高级非遗文化讲师子耘老师的指导下,开启鲁绣非遗实践之旅,通过了解鲁绣起源发展、学习针法技艺、制作鲁绣书签,探寻鲁绣魅力,助力非遗传承。

鲁绣,作为山东地区代表性刺绣技艺,位列中国“八大名绣”,拥有两千余年历史,从春秋时期齐鲁大地丝织业滋养下萌芽,经汉之普及、唐宋发展、明清民间传承,到如今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厚重文化底蕴与民间智慧。此次实践,旨在让队员们亲身触摸鲁绣脉络,以青春力量激活非遗传承活力。

活动开场,子耘老师化身“鲁绣历史讲述人”,将千年传承故事娓娓道来。“春秋时,齐鲁‘齐纨鲁缟’闻名,鲁绣便在这丝织沃土萌芽,汉代用于服饰装点,唐宋融入书画意趣,明清走进寻常百姓家,绣品成为生活美学载体,如今更是国家珍视的文化瑰宝 。”她配合展示古籍记载、老绣品照片,让抽象历史变得可感。队员们围坐聆听,目光紧锁老师,生怕错过细节,在历史与现实交织中,搭建起与鲁绣的情感联结。

图片为子耘老师为实践队讲解鲁绣起源。邢子涵供图

理论铺垫后,进入实操教学。子耘老师取出绣绷、彩线,示范基础针法:“鲁绣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叶子绣勾勒轮廓,轮廓绣填充纹理,大家看,穿针要‘稳准’,拉线‘轻匀’,图案才会工整。”她指尖翻飞,转瞬绣出灵动花瓣,引得队员惊叹。分发工具后,实践队分组尝试,绣线却成了“调皮家伙”,不是打结就是走位歪斜。“老师,线总缠一起咋办?”王硕着急求助。子耘老师快步上前,手把手教学:“左手理线,右手控针,像这样慢慢穿引。”经指导,王硕稳住节奏,绣线开始“听话”。各组里,老师穿梭指导,从针法角度到配色建议,细致入微,让队员们逐步掌握技巧。

图片为子耘老师为王硕同学讲解理线和控针以及怎样穿线。邢子涵供图

掌握基础后,“鲁绣书签创作赛”拉开帷幕。队员们自主选图,心平气荷、樱有尽有、小狗,旗袍,知足常乐,日富一日等带有图案的书签纹样成为热门。闫童威选中的心平气和中的荷花图案,从勾勒花瓣轮廓到填充纹理,每一针都反复调整:“鲁绣讲究‘以针代笔’,得把荷花的清雅绣出来。”她屏气凝神,彩线在绣布上织就诗意。另一边,陆士哲挑战日富一日,为突出字体的灵动,特意选渐变绣线,虽过程波折,却在老师鼓励下坚持。创作中,子耘老师巡回点评:“这幅配色和谐,针法细腻,把鲁绣韵味吃透了!”肯定与建议,让队员们创作热情高涨。

经过数小时实践,一个个独具匠心的鲁绣书签诞生。队员们手持作品交流,有的书签绣工精细,图案栩栩如生;有的虽稍显稚嫩,却满是创意。子耘老师给予肯定:“大家第一次接触鲁绣就有这样的成果,说明非遗传承有了新力量,希望你们把这份热情延续,让更多人了解鲁绣 。”展示区里,作品或精致细腻,或创意十足,承载着队员们的努力。子耘老师逐一点评,点赞大家的创意与坚持:“你们用行动诠释了非遗传承的青春力量,希望这些书签能成为文化传播的小使者 。”

活动末了,实践队与子耘老师在成果前合影,定格这趟非遗探寻之旅。此次青岛炁坊实践,烟台理工学院学子不仅习得鲁绣技艺,更读懂非遗传承的温度与重量。未来,薪传社会实践队将持续行动,把鲁绣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非遗之美在新时代持续流淌、熠熠生辉。

图片为鲁绣结束的集体照。邢子涵供图

通讯员 闫童威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闫童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闫童威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27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