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至7月9日,华南师范大学“织”此青绿实践团响应乡村振兴、“绿美广东”的时代号召,赴潮州市湘桥区意溪镇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的一部分,该实践团以“生态赋能乡村振兴”为主线,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走访、问卷调研等形式,探索生态文明发展的有力途径,为耕织绿美粤东、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华南师范大学“织”此青绿实践团成员合照。黄梓樱 供图

产业与生态共融,激活乡村经济“绿动力”

在韩江畔,意溪镇依托“一村一品”政策,描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丽蓝图。实践团在意溪镇中精心选取了锡美、桂坑、坪埔、西都、莲上、橡埔、四宁7村作为重点考察对象。在调研中,实践团发现不同村落致富振兴的密码:锡美村以“0农药”生态茶园为核心,推动“紫莲雲”品牌三产融合,让茶旅融合铺就兴村路;桂坑村将电商直播与蜂蜜产业深度融合,草岚武养蜂合作社的各色产品成为都市人的“甜蜜追求”;坪埔村处处洋溢着水韵与温情,村内精心培育的“净化鱼”因种类丰富、肉质鲜美广受市场青睐;西都村以700亩高标准农田为画卷,执“农业+文旅”之笔绘就振兴图景;莲上村的木雕艺术馆内陈列着一件件木雕作品无声地述说着龙虾蟹篓与潮州文化的故事,成为海内外华侨乡土情怀的物质联结;橡埔村计划成立合作社带动青皮橄榄种植升级,推动橄榄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方向迈进,让这颗“绿珍珠”焕发更大生机;四宁村以百亩山泉芥兰为核心名片,凭借“泉浇菜鲜、草捆情真”的特色,让田间地头焕发绿色生机。

▲图为图为华南师范大学“织”此青绿实践团走访参观莲上村陈标楠木艺馆。黄梓樱 供图

聚焦湘桥生态事,座谈共绘生态卷

怀揣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切,实践团来到共青团潮州市湘桥区委员会,就推进生态治理、生态文明观培育及发展绿色产业等方面与湘桥区团委工作人员开展深入座谈。区团委工作人员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了目前湘桥区生态建设的基本情况以及当地绿色资源开发、生态文明观培育等方面的发展现状。

湘桥区政府秉持“以小带大”的核心方法论,敏锐锚定青少年这一最具活力的群体,创新打造“入团种棵树”“入队种棵树”的特色活动,让青少年在自主认领并亲手栽植树木的过程中,将保护生态环境的种子深植心田。这些承载着成长记忆的绿树,不仅成为联结青少年与自然的纽带,更依托亲情血缘的水波效应,带动家庭成员一同呵护绿意,有效破解中老年村民生态参与动员难的现实课题。

▲图为华南师范大学“织”此青绿实践团与共青团潮州市湘桥区委员会工作人员合照。黄梓樱 供图

对话意溪诸村落,共商生态文明篇

实践团先后与潮州市湘桥区意溪镇锡美村、桂坑村、坪埔村、西都村、莲上村、橡埔村、四宁村7村村委展开全方位探讨,从政策引导、普及宣传、组织协调、设施建设等维度出发,向村委了解乡镇近些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生态文明观培育举措,对生态文明建设与劳动力回流、村民生态文明意识提升、产业结构优化等关系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共同探讨目前制约村民生态文明观提升的发展困境及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观培育的具体路径,同时结合实际调研情况为当地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村民生态文明观培育存在的问题建言献策。

实践团在与村委的深入交流中了解到,在政府政策推动下,各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不错的成效。在基层治理中,各村村委以“党员带头”破解生态建设难题:坪埔村推行“干部带头+乡贤捐资”模式,将废弃矿场复绿成林,垃圾分类、“四小园”建设覆盖全村;西都村通过“党员入户宣传+血缘纽带带动”,让“不捕野味”成为村民共识;锡美村实施 “一人一木”古树管护责任制,将生态保护纳入村规民约。乡贤力量更成为重要支撑:四宁村乡贤捐建紫金广场,成为村民议事、休闲的绿色空间;橡埔村乡贤宗亲会出资修路建桥,为文化活动与产业发展筑牢基础。

▲图为华南师范大学“织”此青绿实践团与坪埔村党支部副书记钟和贵开展座谈会。黄梓樱 供图

行至垄间田埂上,倾听基层民生情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对村民生活的影响,在村委协助下,实践团成员们穿梭大街小巷,踏入田间地头面对面宣传绿色环保知识、开展村民访谈活动,通过向村民发放调查问卷和入户探访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各村村民对当地生态环境现状的感知、生产生活与生态文明意识、对美丽广东建设的认知与参与等情况,聆听来自基层的最真实的声音,获取真实可靠的调研数据,为后续精准施策提升村民生态文明意识提供详实依据。

“现在基本没什么人乱扔垃圾了。”“以前都是坑坑洼洼的地,现在路好走多了!”在走访中,实践团发现,尽管村中居住老人居多,语言表达较为朴实,但他们的生态意识已在日常生活中悄然生根。虽然他们不熟悉“生态经济”这样的术语,但切实感受到环境改善带来的好处。对于政府和村委引导的环保举措,村民们也普遍持支持态度。这种信任和配合,让村里的环境整治工作顺利推进。虽然可能说不清“生态文明”的具体含义,但他们知道“村里不让烧秸秆”“山上不能乱砍树”,并且愿意遵守。党员带头植树、村干部定期巡查,让环保措施落到实处。这种改变或许缓慢,却足够真实,成为绿美乡村建设最坚实的基础。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村民的朴素话语折射出生态意识的深层觉醒。这份“绿色共识”,正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最坚实根基。实践团成员与村民们亲切交流,认真记录,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并积极向村委等单位反馈,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助力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

▲图为华南师范大学“织”此青绿实践团成员向村民派发调查问卷。区柏君 供图

乡村振兴,是一场需要“久久为功”的耐力与“众人拾柴”的合力的征程。华南师范大学“织”此青绿实践团愿以此次调研为起点,化身青绿画卷的“执笔者”与“添彩人”,继续在粤东大地上思考、探寻、践行,于田垄阡陌间书写更多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耕织绿美广东的绿水青山,让美丽中国的生态画卷更加绚烂多彩!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文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文彦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19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