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3日讯(通讯员 杨初一) 平塘毛南族乡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毛南族打猴鼓、傩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特色。近年来,当地以文化传承为抓手,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民族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互促共进,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历史与民族学院"同心圆·黔行"民族团结宣讲实践团在此次三下乡有幸深入到平塘卡蒲摆卡村探寻摆卡村的民族文化与乡村振兴。2025年7月12清晨的卡蒲街道,晨光微熹,赶场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同心圆·黔行"团队的黄色马甲穿行其间,与毛南族老乡的靛蓝服饰碰撞出别样色彩。带着宣传册和满腔热忱去探寻摆卡村的民族文化与乡村振兴,在驻村张书记的带领下,走进了群山环抱的摆卡村——一个正在乡村振兴路上"蝶变重生"的毛南族村落。
山路弯弯,见证一条路的变迁。"过山车式"的环形公路盘桓在群山之间,这是摆卡村"要想富,先修路"的生动写照。十年前,这里的村民还散居在高坡之上;如今,公路不仅将山外的世界带了进来,更让摆卡的农副产品走出了大山。团队成员在颠簸的车厢里拍下窗外连片的水稻田,金黄的稻浪在风中起伏,仿佛在诉说这个村庄的生机与希望。"这条路不仅是交通线,更是摆卡人的生命线。"张书记指着远处的新品种种植园说道。
毛南人家,一场跨代际的对话。刚进村,团队就被一位热情的毛南族老奶奶邀到家中做客。木结构的干栏式老屋,墙上挂着传统的花竹帽,火塘边煨着毛南族特有的酸糟肉。队员们用刚学的毛南语问候"蒙鲁赖"(意为"您好"),老奶奶笑得合不拢嘴。
在火塘旁,队员们宣讲民族团结政策,老奶奶则用质朴的语言回应:"国家政策好,毛南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她指着家里的新电视和冰箱,笑着说这些都是近几年添置的。临别时,老奶奶硬塞给队员们几个自家种的百香果,酸甜的滋味让团队的走访更有温度。
田间地头,乡村振兴的"新农经"。跟随着张书记的脚步,团队走进了摆卡村的四大种植园——罗汉果、百香果、辣椒、番茄,每一片土地都承载着村民的致富梦。
"阳光玫瑰"葡萄园:采用滴灌技术,果实晶莹剔透,甜度高达20度,但销路仍受限于物流成本。
"黑皮番茄"试验田:新品种抗病性强,口感独特,但村民对新技术接受度有限,推广缓慢。
百香果产业链:村里尝试发展果脯加工,但缺乏品牌包装,只能在本地集市低价销售。
"大家缺的不是好产品,而是好渠道。"张书记的感慨让队员们陷入思考。当晚的团队会议上,有人提议:"可以尝试直播带货,或者联系学校的电商社团帮忙。"
画笔下的民族团结——幼儿园墙绘行动傍晚,团队拿起颜料和画笔,来到卡蒲乡幼儿园,为空白的外墙赋予新的生命。
主题一:毛南风情街——画上花竹帽、猴鼓舞、干栏式建筑,让小朋友们从小认识自己的文化。
主题二:民族团结一家亲——不同民族的小朋友手拉手,背景是五星红旗和卡蒲的青山绿水。
主题三:未来梦想——火箭、高铁、5G信号塔,寓意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忙碌到晚上八点,团队的画作引来了不少村民围观。"画得真好看!以后娃娃们上学都能看到。"一位接孩子的妈妈笑着说。
乡村振兴,应该要怎么做?回程的路上,队员们总结这一天的所见所闻:
文化传承:毛南族的猴鼓舞、花竹帽、干栏建筑是非遗瑰宝,但年轻一代了解越来越少,如何让传统与现代结合?
产业振兴:优质农产品受限于销售渠道,大学生能否用新媒体助力"山货出山"?
民族团结:如何在宣讲政策的同时,真正让不同民族的心贴得更近?
"大学生不仅是观察者,更应该是参与者。"老师在总结会上说道。
当"马甲黄"遇见毛南蓝,青春与乡土碰撞出的不仅是色彩,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摆卡村的故事还在继续,而"同心圆·黔行"团队的脚步也不会停歇。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杨初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初一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