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格桑花·警翼青语实践团于西宁市多巴高级中学开展了“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团队精心设计开展推普普法系列活动,如高原格桑花般扎根校园,为当地青少年打开了一扇通向广阔未来的窗口。

图为讲解队员于多巴中学讲解合照

本次活动紧紧围绕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持续增强青少年的规则意识,同时,要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致力于培养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此,团队从推广普通话、普法宣传以及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介绍三个维度,为多巴高级中学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知识与思想的盛宴。

在推广普通话环节,团队的队员们宛如知识的使者,带领同学们穿梭于语言的时光隧道。他们先详细讲述了普通话的发展史——从商周、隋朝到唐朝再到现代的普通话,每个阶段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同学们听得全神贯注,仿佛亲眼见证了其在岁月长河中的演变与传承。

图为队员为学生讲解普通话常识

同时活动立足学生成长实际,队员们从文化传承、日常生活到学业发展三个维度,层层递进地阐释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意义:分享大学校园里因方言闹出的趣事,让学生直观理解普通话作为“社交通行证”的价值;强调高考、升学面试语言表达的关键作用,结合数字化时代背景,指出流利的普通话是获取海量网络课程、参与全国性竞赛的“隐形翅膀”;同时点明普通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是连接五十六个民族的情感纽带,也是走向更广阔世界的有力工具,无论是未来的学习、工作还是生活,说好普通话都能带来更多机遇。

图为队员讲解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理论讲解后,队员们巧借语言艺术魅力,组织了一场绕口令挑战赛。“扁担长,板凳宽,扁担没有板凳宽……”教室里回荡着同学们清脆又略带生涩的发音。从单兵作战的“发音闯关”,到小组接力的“声波传递”,活动难度逐步升级。警院队员们耐心纠正发音问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同学们兴致盎然地打磨发音技巧,普通话练习从“任务”悄然变成了“乐趣”。活动结束时,许多同学仍意犹未尽地互相挑战,这场充满笑声的课堂,已在高原少年心中播下主动靠近标准语、自信表达自我的种子。

在普法环节,团队成员精准聚焦学习与生活领域,开展深入浅出的法治启蒙。他们先介绍普法的深远意义:不仅可以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而且可以推动国家法治建设。围绕诚信考试、知识产权与生活安全三大核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案例,将抽象法律条文转化为学生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自保“盾牌”和处事“指南针”。

图为队员进行普法宣讲

讲座现场,一个个贴近生活的案例叩开孩子们求知的心门,尤其聚焦电信诈骗和校园霸凌等常见违法行为,用真实案例让同学们认识到其严重危害。为让法律不再冰冷,团队创新推出“这骗不到我”游戏互动,同学们化身为“反诈小卫士”,在虚拟诈骗场景中机智应对,亲身体验让抽象的权利义务变得生动可感。最后,队员们详细介绍网络刷单、冒充公检法等电信诈骗的常见手段,进一步增强防范意识,切实为高原学子撑起知法、懂法、用法的法治晴空。

图为“这骗不到我”游戏环节

在校园简介部分,队员们与同学们畅谈未来梦想与期望。他们分享在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的学习生活经历,讲述为梦想拼搏的日子,鼓励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以实现人生价值,同时传授学习方法和经验,助力同学们在学业上取得更大进步,圆梦高考。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格桑花·警翼青语实践团”以推普和普法为着力点,为多巴高级中学的同学们带来了丰富的知识和全新的视野。推广普通话,让同学们在语言的桥梁上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普法宣传,让同学们学会了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树立了正确的法治观念。而对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的介绍,则在同学们心中种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激励着他们为了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当青春与藏蓝梦想相遇,格桑花盛开的校园里,正孕育着法治中国未来的希望之光

图为团队成员于多巴中学门口合影

通讯员:王文洁 李志欣

撰稿:李国梁 周静姝

图片:毛启林 郭锦鹏 费明轩 张志涛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玉珍 高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玉珍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27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