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3日讯(通讯员 肖瑶瑶 范思岐 何英 吴腾远) 近日,赣东学院人文学院“人文团青”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前往抚州市宜黄县圳口乡郊源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了一场别具匠心的支教之旅。实践队积极探索“一育一特色、一课一成长”的实践教学育人模式,精心设计涵盖安全教育、美育熏陶和趣味体育等方面的精彩课程活动,为当地儿童送上一份特别的“暑期大礼包”。
平安伴成长:点亮乡村孩子们的安全意识灯
▲图为实践队队员为孩子普法
在安全教育课堂上,队员们打造了沉浸式教学体验,为孩子们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资料,从“什么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的危害和后果”及“如何应对校园欺凌?”三个方面入手,以案释法、以案学法,让孩子们可以更近距离接触法律,学会用法律的力量守护自己的纯真童年。
▲图为实践队队员带孩子们观看防溺水安全教育视频
为了让孩子们更易理解,队员以脚踩风火轮的哪吒形象引入:“哪吒守护百姓,我们也要学会保护自己、救助他人!”孩子们的目光立刻聚焦在卡通哪吒图上,小手纷纷举起,指出画中的池塘、深沟等“危险水域”,并热烈讨论“小伙伴落水怎么办”。队员顺势传授“四步救援法”,用救生圈示范抛投技巧,还耐心指导孩子们的动作:“像递糖果一样稳稳送过去才行哟。”
▲图为孩子们踊跃举手发言
转到火灾安全环节,队员们用“小火苗变大火龙”的案例讲解隐患,教授逃生口诀;当问及“消防车里有啥‘法宝’”时,孩子们蹦跳着抢答:“水带!像哪吒的混天绫能喷水!”“红罐子喷白东西!”稚嫩的童声此起彼伏。孩子们在这热烈的氛围中既掌握了“知危险,会避险”的技能,又有效提升了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为他们的暑期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图为实践队队员为孩子们讲述消防安全知识
美的种子在发芽:乡村课堂里的艺术奇遇
▲图为实践队队员手把手教孩子们练毛笔字
结束安全教育,队员们带领孩子们走进了充满艺术气息的课堂。他们融合多元艺术形式,摒弃传统“说教”,开展“体验式”多维课堂,不仅带来了书法、绘画等笔下技能,以及剪纸、漆扇等非遗文化,更有红歌和手势舞的联动课堂。书法课上,队员讲授知识后,手把手带孩子们提笔运腕,一笔一画写下工整的对联。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孩子们一起展示对联
非遗课堂同样精彩,大家拿起工具,在红纸上勾勒、剪裁出心仪图案;以漆为颜料,在扇面上创作,让素净的扇面变成色彩斑斓的艺术品。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孩子们合唱红歌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红歌响起,爱国情怀在课堂中传递。队员们将《童心向党》手势舞教学与红色教育融入课堂,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红色种子。通过古诗《元日》,孩子们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律之美。绘画课上,队员选取卡通形象示范并教授技巧,激发了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课堂尾声,孩子们与队员一起用镜头定格下这份珍贵回忆。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孩子们进行成果展示
体育绘青春:汗水浇灌的活力篇章
▲图为实践队队员教孩子们投壶
艺术课堂的欢乐余温未散,大家又沐浴着阳光,迎着乡间清风,投入到充满乡土气息的趣味体育课中。“趣味投壶”中,孩子们瞄准壶筒奋力一投,命中瞬间的欢呼点燃全场激情;“气球接力”里,他们小心翼翼触球传递,小小的气球考验着速度与协作;“‘高山流水’乒乓接力”时,孩子们手持U型管,紧盯滚动的乒乓球,“稳住!慢一点!”“接住啦!快传!”的呼喊声不断。当乒乓球第一次运到终点,孩子们欢呼雀跃,与队员击掌相庆。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孩子们传递气球
队员们全程深度参与,既是公正的裁判,也是热情的引导员与啦啦队。他们用镜头记录精彩,用陪伴传递关爱。这些活动不仅强健了孩子们的体魄,更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与手眼协调能力。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孩子们“乒乓接力”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孩子们合影留念
此次三下乡支教活动,为孩子们带来了温暖关怀,为乡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播撒下知识的种子。同时,也提供给实践队队员们一次锻炼自我、服务乡村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以实际行动展现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书写奋斗的青春篇章。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腾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腾远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