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 月 11 日讯(通讯员 崔楹、杨淑涵、孙毅)为响应文化传承发展战略,激活乡村文化振兴脉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落地,山东建筑大学图书馆志愿者协会 “图志协行・力勤筑路” 社会实践队赴菏泽市牡丹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公益课堂。首日活动围绕古诗文、硬笔书法、非遗体验、电影鉴赏展开,为当地孩子带去知识与体验。​

图为“图志协行·力勤筑路”社会实践团队合照

上午如期开课的古诗文课堂课程以经典边塞诗句“大漠孤烟直”为引,借助多媒体影像与古诗词手势舞,生动呈现了边塞诗文的雄浑意境。整堂课核心聚焦于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系统引导孩子们梳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杨柳”、“鸿雁”等典型意象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在充分理解基础上孩子们化身 “小小创作者” 用画笔勾勒 “月亮”、“杨柳”、“孤帆“更有部分孩子还即兴创作诗歌或进行诗意新编以充满童真的方式展现对古典诗意的个性化解读和鲜活感悟。

图为古诗文课上志愿者指导孩子们古诗文的意象

随后的硬笔书法课堂聚焦经典诗词《使至塞上》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志愿者老师精讲诗文,并在随后教学中强调了“一拳一尺一寸”正确坐姿与规范执笔与手指发力要领。学生们专注临摹并在练习中体悟汉字结构之美与诗词意境的交融。课堂尾声每位孩子均完成了一幅硬书法习作,纸上的墨痕不仅记录学习成果,更印证了传统文化在少年心中的悄然扎根。

图为志愿者指导孩子们握笔姿势

课间及午后的艺术体验环节通过石膏娃娃彩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的深度实践,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创造力。在志愿者的专业引导下,孩子们通过石膏彩绘实践有效培养了整体意识与思维技巧,其运用斑斓色彩所展现的丰富想象力,使他们在轻松的艺术氛围中同步实现了审美体验、创作实践与团队情谊的深度交融;随后的扎染课程通过深度非遗文化实践,使学生在系统掌握工艺规范后投入主题创作,其个性化艺术成果的生成过程既有效锤炼实践能力,更在文化认同层面深化传统认知,彰显艺术教育对文化传承与核心素养的整合价值。

图为课间志愿者带领孩子们设计制作石膏娃娃

图为扎染课上志愿者与孩子们进行互动

下午的电影鉴赏课程通过《那兔》系列动画的深度解析与沉浸式观影,在老师以“老鹰”、“兔子”意象指代意义为导引的互动研讨中激发学生思辨热情,使其在情感共鸣中深化家国认同;随后的击鼓传花传统游戏机制则创设多元才艺展示平台,推动古诗诵吟、历史叙事等文化实践与情感表达有机融合,实现知识内化、情感升华与实践能力的协同发展。

图为孩子们展示自己的作品

首日实践结束后山东建筑大学志愿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乡村孩子的生活,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团队将在后续实践中继续开展活动以传递知识与热爱。

撰文 | 崔楹、杨淑涵、孙毅

图片 | 倪晓辉、任硕凯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崔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崔楹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223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