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追寻着屯垦戍边的红色足迹,塔里木大学“青春寻访红色路,润疆筑梦新征程”社会实践团队一行,踏入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的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在这里,历史不再尘封,青春与信仰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拳心所向:誓言在红色殿堂回响”
上午十点,序厅内庄严肃穆。面对鲜红的党旗,队员们紧握右拳,誓言铮铮,在队长朱乾灼的领誓下,字句铿锵,撞击着每个人的心房。
图为团队成员在纪念馆面向党旗庄严宣誓。周占龙 供图
“当誓言在这个承载着血与火、信仰与开拓的地方响起,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瞬间涌上心头。它像警钟,提醒着我们绝不能遗忘先辈用血肉铺就的路,更要扛起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担子。”队员林达的声音微微发颤,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这不仅仅是一次仪式,更是一次灵魂的叩问与唤醒,为后续的参观定下了敬畏与虔诚的基调。
“足迹所至:在黄沙与热血交织的岁月里”
跟随讲解员的步伐,团队走进了那段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的峥嵘岁月。“帅旗飘飘 将星璀璨”展厅里,王震、萧克等将帅的目光如炬,穿越硝烟,指引方向。
然而,真正让队员们屏息驻足的,是“英雄部队”展区。一组组逼真的场景雕塑,瞬间将时光拉回:茫茫戈壁滩上,战士们挥舞着简陋的坎土曼,人拉肩扛,硬是用血肉之躯向荒凉宣战!那低矮的地窝子,仿佛还残留着创业初期的寒风与艰辛。
“没有工具,就用双手刨;没有时间,就挤出睡眠拼。信念,是他们唯一的‘给养’!”讲解员动情地诉说。队员们凝视着雕塑上“战士”们暴起的青筋、滚落的汗珠,耳畔仿佛响起了震天的劳动号子。历史,在这一刻变得滚烫而鲜活。
“薪火相传:皱纹里的信念与眼中的光”
参观途中,队员们偶遇了几位前来追忆往昔的老军垦战士。岁月刻深了皱纹,却抹不去眼中的坚毅与自豪。
“那时候,苦是真苦啊!地窝子四面漏风,肚子常唱‘空城计’。可心里有团火,想着要为祖国守住、建好这片土地,再苦也嚼出甜味来了!”一位老人朴实的话语,却重若千钧。另一位老战士拍着队员的肩膀:“娃娃们,现在条件多好!遇着难处别怂,要有咱兵团人那股子不服输的韧劲儿!这精神,得传下去,这才是对这片土地最好的守护!”
“爷爷奶奶们的故事,比任何书本都震撼人心。他们的乐观、坚韧和对祖国的忠诚,像戈壁上的胡杨,深深扎根在我们心里,让我们看清了什么是真正的担当。”队员周紫瑞的眼眶微红,语气却无比坚定。这份跨越时空的对话,是精神最直接的传递。
“沉淀与出发:当青春遇见历史的重量”
近三小时的沉浸,如同一场精神的淬炼。有的队员在褪色的军用水壶前久久沉思;有的在留言簿上郑重写下感悟与承诺;队员们低声交流着内心的震撼与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队长朱乾灼在当天的日志中深情写道:“这是一次灵魂深处的洗礼。每一件展品都在无声诉说:前辈们在‘不毛之地’白手起家,用青春和热血浇灌出绿洲,铸就了兵团伟业。他们的故事让我刻骨铭心地懂得幸福的源头,也更坚定了我学好本领、扎根边疆、建设祖国的决心。这份精神的烙印,将永远指引我前行。”
图为团队成员在王震将军铜像前合影。周占龙 供图
一次寻访,一次叩问。塔里木大学的学子们在这片红色沃土汲取了无尽的力量。他们将把“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带着这份来自戈壁的青春印记,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奋力奔跑,让胡杨精神如同不灭的星火,在岁月的长河中代代相传,照亮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兵团新篇章的前路。
(通讯员 林达)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林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达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