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0日讯(通讯员 李自强 姜吉康 余沛淇)当列车车厢的灯光穿透戈壁夜幕,广播用维汉双语报出车站站名时,赣东学院"玉茗青禾兴疆行"社会实践队的成员们正伏案疾书。这支由10名学子与2名教师组成的青年队伍,用67小时的硬座旅程、5125公里的铁路轨迹,在京九线与南疆线的交汇处,书写了一部当代青年的"西行记"。

列车车厢里的"移动课堂"

"信号时有时无,但思想的火花从未断线。"带队教师翻开泛黄的笔记簿,扉页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团队在列车上的思想碰撞。从学校出发时,成员们携带的不仅是行李,更有精心准备的《推普双语调查问卷》《民族团结实践手册》。在摇晃的车厢里,他们用笔记本,平板电脑搭建临时课堂,围绕"文化润疆"推普工作展开头脑风暴,将行李箱改造成方案研讨的战场。

流动的文明对话场

"姑娘,你们说的'玉茗'是抚州的茶花吗?"维吾尔族大叔艾合买提的提问,意外开启了跨越三千公里的文化对话。来自江西九江的实践队成员掏出随身携带的《临川文化系列丛书》,与邻座乘客共同比对赣绣与哈萨克族刺绣的针法异同。车厢连接处,来自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为车上的乘客留下影像资料,换来车上乘客的感谢与祝福。这场持续67小时的"流动文化沙龙",让列车车厢成为文明互鉴的微型展厅。

跨越山河的青春誓言

在狭小的车厢内,实践队员们齐聚一堂,举行了一场简单却庄重的 “重温入团誓词仪式”。“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铿锵的誓言穿透车厢,与铁轨的轰鸣交织成震撼人心的交响,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这是青年们发自内心的呐喊,是对共青团组织的深情告白,更是对自身责任的郑重承诺。此刻,他们仿佛与历史连接在了一起。

天山脚下的青春答卷

7月7日傍晚,当实践队即将抵达阿克陶时,成员们的笔记本已记满32页调研笔记。在随后展开的实践中,他们将深入阿克陶各地开展推普调研,走进边防哨所记录戍边故事,更在丝路佳苑小学搭建起临时展览区,将临川文化与玛纳斯史诗并置呈现。

在这场跨越5125公里的对话中,赣东青年们将用脚步丈量民族团结的深度,以创新实践诠释着"文化润疆"的青春注脚。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自强 姜吉康 余沛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自强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20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