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大地文脉绵延,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侨乡青耕,智美兴农”侨乡振兴青骑兵实践队,赓续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乡村实践。特邀在文成南田镇研究伯温文化的黄崇森老师开展专题座谈,双方就伯温文化的历史脉络、精神内涵,以及在乡村振兴中的转化路径等话题进行交流。这场座谈开启了跨时空的对话,让青年学子与伯温文化的思维碰撞,为侨乡资源活化、助推区域发展注入新风。

一、解读刘伯温生平

座谈伊始,黄崇森称,自己只是一位刘伯温文化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点心得,可以与同学们交流。他说,很多人都知道刘伯温是明朝的开国元勋,民间说他能预言五百年后的事,是一位传奇式的伟人,影响深远。进一步了解,我们会知道,他不但是一位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还是精通琴棋书画的艺术家,通晓天文、地理、医药、阴阳术数的百科全书式学者,可以说,他是中国古代知识最渊博的几位哲人之一,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当后人面对他这一份丰厚的精神遗产都会发出由衷的惊叹。

青骑兵实践队就刘伯温的著作及最具影响力的成就展开询问。黄老师回应称,刘伯温的著述颇为丰硕,曾先后由其家人整理了多种文集,其中《郁离子》最广为人知,之后又合编为《诚意伯刘先生文集》,历代不断重印、增订,以不同的书名,流传至今。现在爱好者、研究者通用的读本为今人林家骊点校的《刘伯温集》,而《郁离子》的当代版本很多,过几年就会新出一种,可见此书的受欢迎。

至于刘伯温最有影响力的成就,黄老师认为,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爱好的人对他的评价会各不相同,思想史家会侧重于他的学术价值,文学史家会赞赏他的文学成就,爱好玄学的人推崇他的阴阳术数,军人会研究他的兵法和战略、战术。黄老师说,刘伯温具有多样化的面貌,文化思想丰富,通常来说,世人会认为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帮助朱元璋平定了天下,建立了明朝,但无论多大的功勋都会成为历史的尘埃。“站在一位文化工作者的角度,我会认为他留下的文集,留下的精神遗产最宝贵,最有影响力。”他说。

二、践行“知行合一”精神

谈及刘伯温身上最核心的精神特质,以及在当代的现实意义时,黄老师说,最近他刚好与友人讨论过这个问题,两人一致认为,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中,刘伯温身上有一种特质,古人称之为“践履”,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实践精神,他不是一位空谈理论的人,他的全部思想和才艺是对乱世和一个生灵涂炭世界的回应,是对他屡遭挫折人生的回应,从他的宇宙观到人生观,实践精神一以贯之。

黄老师说,古人读儒家经典,读诸子百家,不少杰出人物都有一套致天下太平的想法,但多数人只是著书立说,没有付之实践,刘伯温是少数几位付之实践而取得巨大功勋的人,他的知识来自于他的思考,更是来自他的生命体验,在他看来,不能付之行动的知识不是真知识。在思想源流上他兼融朱陆,延续了永嘉学派义利并举、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又开启明后期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青年学子从他的身上,可以学会要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在乡村振兴中需要扎根基层,不断学习技艺,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走出自己的舒适圈

黄老师介绍说,刘伯温的家庭出身较好,属于名门世家,从小聪明,以他的条件在当时的乱世,大可选择独善其身,依托南田山优越的地理形势,守住家人和财产的安全则可,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和两个优秀的儿子也完全可以做到这点,但他从小接受了孔子、孟子等儒家先贤的思想,面对乱世不能无动于衷,面对老百姓的苦难,不能袖手旁观,他在元末当官,愁苦多于欢乐,数次因自己的正直清廉,受到严厉打击,到50岁知天命之时,出山辅佐朱元璋,以他的智慧,不可能对前景的凶险没有预判,对朱元璋的性格和为人没有了解,不可能对在一代霸才身边的下场没有思想准备,但他还是走出自己的舒适圈,离开可以安度晚年、如世外桃源般的南田山,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天下苍生,托付给一个致天下太平的理想。

谈论刘伯温的人生轨迹,黄老师认为,刘伯温一生有两次关键的选择,一是参加科举考试,从一个世家子弟成为风雨飘摇的大元帝国的年轻拯救者,最后绝望而归。二是应朱元璋之聘,参与荡平天下,重整乾坤的过程,最后不受朱元璋信任,郁郁而终。尽管结局有些遗憾,但他的一生是精彩的,是伟大的一生。

“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感悟到很多,但能学到多少,感悟到多少,要看各人的造化,对年轻学子也同样。”黄老师说。

四、以伯温精神转化乡村振兴

在谈信依托文化、旅游与产业融合路径,推广刘伯温文化时,黄老师说,对这方面他不内行。他认为,对于文成这个著名的侨乡来说,对于南田来说,是应该深度挖掘伯温文化的精神内涵,融入研学游产品的开发,同时要以文创产业为纽带,推动“伯温家宴伴手礼”等载体承载文化记忆,传递文化认同,构建从文化认知到消费转化的闭环。青骑兵实践队的学子们也认识到,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需要通过产业“搭台”,为文化传承创新提供实现的路径。

围绕伯温福宴,黄老师对刘伯温编著的《多能鄙事》进行了解读。他说,民间传说中有刘伯温饮食上的故事,如国师鱼之说,《多能鄙事》有人认为不是刘伯温所著,但目前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这点,对于刘伯温这样关注民生、关注民间疾苦的人来说,晚年也有一些空暇时间,编撰此书也是有很大可能的,此书记载了很多饮食的内容,与南田山的风物吻合,但饮食是随时代而变迁的,今人对伯温福宴菜品的设计,依据此书与《刘族大宗祭事须知》等资料,而有所改良是合理的,因此,伯温福宴是承载文化记忆的一种旅游产品,既是美食,又是一种活化的文化产品,食材取自南田山的优质资源,很值得众多游客、热爱自然山川和伯温文化的人一试。

本次座谈,从识伯温、悟伯温到寻轨迹、探融合再到话传承、思共鸣,侨乡青骑兵与黄崇森老师,逐层解析刘伯温文化密码。在侨乡大地的文化沃土上,他们正以青春之力,让伯温智慧在当代侨乡振兴、青年成长实践中再度焕发新力。这趟文化解码之旅虽已告一段落,但传承创新的种子已生根发芽,为文化繁荣发展注入动能。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柯忻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柯忻瑜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25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