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地域文化、助力乡村发展,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实践团队于暑期聚焦海宁盐官潮乐之城,围绕钱塘江潮汐文化、古城文旅资源、非遗传承等展开深度实践。旨在挖掘盐官文化价值,探索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同时增强青年学子的文化传承意识与社会服务责任感。

钱塘江潮汐文化探究:古今交融的自然史诗

实践团查阅《海宁县志》等古籍文献,系统梳理盐官潮汐文化从唐代“观潮盛事”到宋代《武林旧事》记载的观潮民俗,再到现代科学观测体系的演变历程,提炼出“自然奇观—人文符号—科学现象”的三重文化属性。结合钱塘江喇叭口地形、杭州湾特殊水文条件,实地考察潮汐形成机制,直观呈现“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地理成因。搜集整理李白、苏轼等文人的观潮诗词,以及“弄潮儿”民俗活动、镇海神传说等民间故事,形成包含20余篇历史文献摘录、10则民间传说的《盐官潮汐文化汇编》。

古城文旅资源走访:用镜头定格千年韵味

6月25号,实践团来到盐官古城,以盐官古城潮乐之城、海神庙、鱼鳞石塘为核心,采用微距摄影手法,捕捉古街骑楼的木雕雀替、海神庙“品”字形戏台的藻井结构、明清城墙的夯土工艺等细节,拍摄高清影像多张,构建古城建筑数字档案库。并且记录潮乐表演中古筝与潮水声的共鸣场景,跟拍游客参与“古法观潮”体验活动的互动瞬间,重点记录非遗传承人现场演奏《钱江潮韵》乐曲的全过程,为文旅宣传片积累原始素材。

在陈家老宅,成员们穿过刻有"鹿鹤同春"砖雕的仪门,团队在西跨院发现一组罕见的"潮涌纹"青石花窗——海浪纹样呈螺旋状环绕中心宝相花,每道浪头都雕琢出层层叠叠的水波纹,据当地老人介绍,这是陈家先祖将钱塘江潮汐元素融入建筑的独特设计。后院的"听雨轩"更是暗藏巧思,其地面铺设的青石板以"冰裂纹"拼接,缝隙中嵌入碎瓷片拼出的潮声符号,雨滴落下时会敲击出不同音阶,仿佛将钱塘潮音引入庭院。实践团成员还在老宅偏房发现一本1921年的《陈氏家族账簿》,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八月十八观潮宴"的食材清单:钱塘鲻鱼、海宁缸肉、硖石灯彩造型点心等,生动还原了当年"观潮盛事"的饮食文化场景。老宅现存的63扇格扇窗中,有12扇保留着完整的"海宁皮影戏"人物雕饰,许仙、白娘子等形象与潮乡民俗巧妙融合,展现出盐官独特的"潮文化+非遗"建筑美学。成员们用镜头记录下前厅"安雅堂"内保存完好的康熙御赐"躬劳著训"匾额,其鎏金字体在天井洒下的光斑中若隐若现,匾额下方的"松鼠葡萄"木雕梁架上,上百颗葡萄颗粒饱满,松鼠尾巴的绒毛纹理清晰可辨,工匠以"深浮雕+透雕"技法让整幅图案兼具立体感与通透感。

非遗传承实践: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成员们在海宁盐官古城临河的"老手艺坊"里,72岁的蓑衣匠人孙阿公正坐在竹凳上,将棕榈丝层层叠叠地编入麻绳网格——这件看似普通的雨具,却是钱塘江沿岸先民对抗潮水的智慧结晶。看到孙阿公手中的棕榈丝需经晾晒、捶打、撕捻三道工序,每根纤维细如发丝却韧性十足,"当年盐官的渔民下江捕潮鱼,全靠这蓑衣挡潮雾、抗风浪。"老人指着墙上悬挂的旧蓑衣介绍,传统蓑衣编制要遵循"三密三疏"原则:领口、袖口和下摆处编织紧密以防潮水渗入,衣身中部则留有透气孔,即便在湿热的梅雨季也能保持干爽。

团队发现,一件标准蓑衣需耗费15公斤棕榈丝,用特制的"月牙钩"穿梭编织7000余次,衣摆处的"潮水纹"编织法尤为讲究:匠人以深色棕榈丝编出波浪形纹路,每道浪头由128针组成,既增强美观度又加固边缘。更令人称奇的是蓑衣的"防潮暗扣"设计——衣襟内侧暗藏用潮汐草编织的搭扣,遇水后草绳会膨胀收紧,形成天然防水屏障。孙阿公翻开一件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老蓑衣,其肩部磨损处露出的麻线仍泛着油光,"这是用钱塘江水和鱼胶浸泡过的,越受潮越结实。"如今,他正与团队尝试将碳纤维材料融入传统编制工艺,新研发的"轻潮蓑衣"重量仅为老式的三分之一,却能抵御九级风浪,在盐官古城的"非遗防潮展"上,这件新旧交融的作品旁,陈列着清代《海宁潮汛志》中关于蓑衣形制的记载拓片,泛黄的纸页上"以棕为甲,以麻为胄,可御潮患"的字迹,与眼前的现代工艺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此次海宁盐官社会实践之行,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的同学们通过实地参观、亲身感受,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深刻领悟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大家也意识到,在新时代背景下,肩负着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此次活动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更成为了他们成长道路上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卢潘可宁、钟玲凤、曾俊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曾俊鹏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101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