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女性生育现状,倾听育龄群体的真实想法,唤起社会对女性生育问题的关注,7月5-6日晚,“医娩同舟”暑期社会实践队的队员去到龙湾、鹿城,瓯海的繁华商圈与中央公园进行街头采访,以对话的形式叩开女性生育话题的交流之门,开启一段直面现实的社会观察之旅。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吾悦广场街采合照
活动当日,暮色渐浓,商圈与公园的人流却愈发密集。实践队队员们分组行动,手持录音设备与调查问卷,以礼貌而真诚的态度邀请过往女性参与采访。考虑到话题的敏感性与私密性,队员们提前设计了循序渐进的提问程序,从“您对认为理想的生育年龄是几岁”“生育对职业发展的影响”等温和问题切入,逐步过渡到“无痛分娩”的核心议题。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龙湾万达广场街采合照
隐压犹存,前路仍艰
“生育友好型社会”在现实层面的建设存在重重阻隔,经济成本压力、政策执行与配套不足、传统观念与社会文化冲突仍然是横亘在人们面前的大山。当实践团成员问及:“职场中是否感受到对育龄女性的隐藏压力?”“这肯定多少有点的吧,这是社会的现实状况……”“我虽然不是育龄女性,但是我身边的朋友也有感受到这类隐藏压力。”种种回答直入关键,延长女性产假或增加育儿福利对用工成本所造成的负担仍是企业在落实优生优育、生育休假等措施时必须直面的矛盾,让实践团的成员无比清晰地意识到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图为实践队成员街头采访育龄女性
钝感难辞,共责当行
“我觉得男性在这方面似乎有天生的钝感,有的时候他认为该放手,但我却觉得关心不够……”男性在生育准备中普遍能提供经济支持,但在育孩的时间精力投入方面却远远不如女性。
性别角色固化所带来的“母职过负”和“父职缺位”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男性育儿假使用率低造成的男性生育参与障碍、全职父亲面临的社会压力、媒体叙事里父亲在生育过程中“辅助角色”的广泛塑造。以上种种都意味着固有的社会性别认知在家庭分工、职场环境和政策设计等方面对推行生育友好理念的阻隔。“‘钝感’不应该是男性更多参与生育准备的阻碍或借口,生育友好型社会不仅仅是社会的问题更是家庭的挑战。”实践团成员有感而发。
▲图为实践队成员采访育龄街头女性
“分娩镇痛”走进千家万户
“分娩镇痛”在温州有着极高的普及率,这与实践团在医院中调研得到的信息完美互证。“分娩镇痛”或许进入不了普通人的视野,但访问到的,不论是育龄女性还是带娃妈妈,都有在医院或朋友口中了解到“分娩镇痛”的相关信息。
“现在的生育率比较低,各个医院都会把产妇拉进一个大群,每个医生也会把自己接触过的产妇建群,医生会给出指导,大家也可以在群里分享经验,获得生育政策的最新消息。”通过网络媒介,众人携手在温州拉起了一个“生育统一战线”。
▲图为实践队成员街头采访育龄女性
跨越代际的对话,回响在过去与未来的声音
在每一段街采的结尾“医娩同舟”实践团的队员都会问:“现在如果能回过头来对小时候照顾自己的妈妈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你要想为长大后的孩子嘱咐些什么?”从受访女性的回答中,我们听到了跨越时光的深情对话,折射出中国女性在时代变迁中的集体心声。
老一辈的母亲们将"为家庭牺牲"视为天经地义,而新一代母亲则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寻求平衡。若女性普遍尊重子女自主生育选择、支持分娩镇痛,是时代进步的缩影;那么所有受访者齐声感叹“妈妈,您辛苦了”,便是母爱力量在“医娩同舟”调研中的生动映照。
▲图为实践团成员街头采访育龄女性
这场街头采访,宛如一把钥匙,开启了女性生育话题的深度探讨之门。它让实践队看见了女性在生育道路上的喜乐与哀愁、希望与迷茫。街头的喧嚣渐渐散去,但推进生育友好社会建设的故事仍在继续,“医娩同舟”实践队也将带着这些珍贵的声音,继续前行。
▲图为实践队成员街头采访合照
文字|李硕 郎朗 葛书宏 叶紫涵
图片|陈子俨 魏昂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硕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