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南京审计大学青年大学生实践团队前往南京市高淳区砖墙镇,探访当地的周氏宗祠。此次实践旨在深入了解宗祠文化的历史底蕴与当代传承,通过与当地村干部交流,探寻这座古老建筑背后的故事。​

周氏宗祠历经数百年风雨,从明代万历年间的梁柱到如今的省级文保单位,承载着周氏家族的记忆,也蕴含着江南建筑的智慧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密码。2008 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让这座隐匿在乡村的建筑重见天日,随后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了 “三级跳”—— 从区级文保单位到市级,再到 2012 年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

▲图为周氏宗祠

如今的宗祠是 “新旧交融” 的产物,最后一进保留着明代万历年间的原构,前两进则在原址复建。2012 年定级后,当地启动了保护性修缮,十余年来,村委会坚持定期打扫、进行消防安全维护,遇到雷暴天气更是第一时间排查隐患。“就像对待自家亲人一样上心”,砖墙镇村干部的话语中,满是对宗祠守护的质朴与坚定。​

然而,保护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现实挑战。“单靠村委会力量有限,大的投入还需要上级支持。” 村干部坦言,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系统性修缮往往需要多方合力。即便如此,这座祠堂依然保持着良好状态,成为乡村里珍贵的 “活文物”。

▲图为周氏宗祠内部陈设

周氏宗祠虽 “藏在村里”,名气却不小。常有南京及周边的游客专程开车来探访,甚至还有旅游团顺道前来,因为这里是周瑜后代的聚居地,藏着一段鲜活的三国故事。2016年,日本NHK电视台曾专程赶来,为拍摄纪录片《三国探秘》在这里停留一整天。​

走进祠堂,最令人称奇的是后进那根 “一梁跨三间” 的横梁,11 米长的文梓木横梁,无需中间立柱支撑,仅凭两端楠木柱承载,被誉为 “江南第一梁”。这种巧妙利用建筑力学的设计,让现代建筑专家也叹为观止。

▲图为周氏宗祠建筑结构图

周氏宗祠曾有望冲击国家级文保单位,最终因占地面积未达标而遗憾落选,但这丝毫不影响其价值。“国际考古局、省市领导都来看过,大家都认可它的分量。” 村干部介绍道。​  这座祠堂的灵魂,在于其承载的周氏家族 “忠孝文化”。历史上,这里走出过周瑜之子周循,还有被乾隆皇帝御赐 “孝子坊” 的周良遇。每年清明,村里 60 岁以上的周氏男性都会齐聚祠堂祭拜祖先,一场盛大的祭祀活动,将家族的记忆代代相传。​

如今,这份文化传承有了新形式。作为 “江苏省特色家风馆”,祠堂每月都会举办国学课堂,第三方老师为村里的孩子讲授家训、家风故事。“哪怕只对孩子产生一丁点积极影响,就值得做。” 村干部表示,去年一年,这样的课堂办了 18 期,让忠孝、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在年轻一代心里悄悄扎根。​

不过,传承也面临挑战。年轻人大多外出求学、工作,不少人定居外地,对祠堂的情感联结逐渐淡化。“30 多岁的人考上大学留在外地,下一代可能就不回来了。” 这种人口流动,让文化传承的接力棒显得有些沉重。​

谈及未来,村干部有更长远的规划:依托周氏宗祠和三国文化(周瑜后代的身份),发展乡村旅游。“盖房子容易,但要让文化活起来,需要社会资本加入。” 目前,基础设施如停车场、饭店等还待完善,规划设计也在起步阶段。​

保护与发展的平衡,始终是核心课题。祠堂的族谱自 1920 年修撰后,因人力、财力不足(预计需上百万资金),至今未续修。“周氏是大家族,以后肯定要修,但得深思熟虑。” 村干部说,这不仅是一本家族史,更是乡村文化根脉的延续。​

从明代横梁到现代课堂,从供销社仓库到省级文保单位,周氏宗祠的故事,是中国乡村文化保护的一个缩影。它见证过辉煌,经历过动荡,如今在新时代里寻找着自己的位置,继续在砖墙镇的土地上诉说着过去与未来。​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伍一帆、徐钰清、阎新越、徐嫣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伍一帆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24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