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强化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号召,7月2日至7月7日,由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青年大学生组建的“智汇乡村·银龄无忧”实践团,深入淮安市淮阴区三树镇,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乡村治理、助力银龄跨越数字鸿沟,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乡村实际需求深度融合,为探索数字包容型乡村振兴新路径注入新动能。
技术下沉,智慧赋能破解治理难题
“动动手指就能办成事!”实践团充分发挥计算机专业优势,结合三树镇实际需求,开发智慧村务线上平台,帮助实现通知公告、民意征集等事务的“指尖办理”;针对农业生产中的痛点问题,团队打造的AI助农小程序集成天气预警、农技知识智能答疑等功能,成为村民掌中的“新农具”。
助老护青,数字惠民暖人心
聚焦老年群体面临的数字困境,实践团围绕辟谣防骗、智慧医疗、手机出行等高频需求开设银龄智慧课堂, 团队全程跟拍的《爷爷奶奶的上网日记》微纪录片,生动展现了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的成长历程。同时,实践团面向乡村儿童开展AI科普课堂活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
从银龄跨越数字鸿沟到童心感受科技魅力,实践团用技术温暖着三树镇的每一个角落,让数字时代的红利真正惠及“一老一小”。
文旅焕新,红色基因插上数字翅膀
依托淮阴区丰富的红色资源实践团运用AI技术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开发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线上互动纪念展馆,录制“八十二红星”红色故事短视频,生动实现红色故事数字永生。 同学们还发挥专业特长,为当地特色农产品设计"三树好物"系列文创,将红色元素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提升了乡村文旅的吸引力,更让红色基因在数字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长效赋能,校地共育振兴新引擎
在省委驻淮阴区乡村振兴工作队的指导下,校地双方创新建立了"科技赋能+人才培育"双轮驱动机制。一方面,通过共建智慧乡镇服务平台,推动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创新实施"乡村振兴青年助理计划",让大学生带着技术扎根基层,村支书们作为"筑梦导师"全程指导,形成了"技术下乡+人才成长"的良性循环。
“这些年轻人不仅带来了新技术,更带来了新思路。”一位村支书在谈到结对培养的实践团学生时这样评价。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许星表示:“乡村振兴青年助理计划'实现了多方共赢——乡村获得技术支持,学生得到实践锻炼,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我们将持续推进这一模式,让更多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中成长成才。”
此次“智汇乡村”社会实践,是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响应数字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青年大学生们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以AI创新服务民生需求,在田野大地上书写了科技报国的青春答卷。(文:江艳、蒋婷婷)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