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实践寻迹丝路黄河 赋能文化传承

7月2日上午,洛阳师范学院“丝路黄河共守护·青春赋能洛阳城”暑期社会实践队在王怡然老师的带领下,走进新安县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函谷关遗址、千唐志斋和洞真观,开展了一场融合历史学习与考古学专业技能应用的暑期实地调研活动。

探迹汉函谷关:触摸历史与科技赋能

图为汉函谷关保护所副所长牛春秀向实践队成员介绍函谷关遗址保护利用信息  在新安县汉函谷关保护所副所长牛春秀的指导下,实践队沿函谷关古道路至关门遗址,深入理解了汉函谷关作为古代军事要塞与丝路节点的双重价值,在历史现场触摸文明的厚重脉络。随后,实践队获准进入函谷关考古发掘展示区,近距离观察覆于现代地表数米之下的道路、城墙、排水渠、马道、护堤等历史遗迹,感受考古工作的严谨细致,了解沉睡于地下的历史如何被逐渐唤醒。实践队的同学们通过与工作人员的深度对话,构建起汉函谷关遗迹从发掘到展陈,从申遗工作到日常维护方方面面的故事和困难。通过图像采集和影像记录,同学们描摹出了文物守护者的专业见解与工作热忱,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活化积累了宝贵素材。

为了更好地了解文物、保护遗迹,实践队系统采集了关隘建筑、遗迹的高清图像与空间数据,为后续构建高精度三维数字模型奠定基础,以创新技术助力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留存与展示。

图为实践队成员使用相机和无人机对函谷关遗址进行图像采集

驻足千唐志斋:石刻里的千年风华

走进千唐志斋,映入眼帘的是张钫先生所营造的花园与名为“听香读画之室”的书房,书房两侧张钫先生亲书“谁非过客”“花是主人”,充满哲思。书房后便是博物馆的主要区域,千余方墓志石刻镶嵌在十五孔窑洞,天井以及走廊墙壁上,可谓人在字中居,字与人同行。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实践队队员参观了狄仁杰撰文的唐代袁公瑜墓志铭、钟绍京夫人许氏墓志、唐代卢公亮夫妇龟形墓志等珍贵石刻,还欣赏了程思义墓志铭、女道士马凌虚墓志铭以及宋代米芾的行草对联、元代赵孟頫的楷书碑文、明代董其昌所书横批、郑板桥的《竹姿四屏》等名家墨宝。队员们徜徉在这些珍贵文物之间,不仅开阔了视野,还为本次实践活动收集了大量珍贵资料,丰富了实践内容。

 

图为“千唐志斋”博物馆讲解员张娇娇向大家介绍各方墓志

绕过千唐志斋后院向东,队员们来到了西沃石窟,对该迁址保护的石窟造型展开数字化图像采集工作。通过高清摄影配合多视角三维重建技术,实践队员尝试为这一因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而整体搬迁的珍贵石窟建立永久性数字档案,助力后续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研究。

走访洞真观:古建筑保护与文化传承

抵达洞真观后,实践队成员们不惧高温,迅速投入到对观内建筑的细致摸查工作中。从主体殿宇到附属亭榭,部分建筑虽经岁月侵蚀,仍保持着较为完好的风貌,而一些区域则因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亟待进一步修缮保护。大家分工协作,通过实地测量、拍照记录等方式,对洞真观内建筑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详细了解每一处建筑的保存现状,为后续研究与保护工作积累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在考察过程中,王怡然老师化身“文化使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洞真观建筑的精巧构造与道教文化内涵,并延伸解读其与丝路黄河文化的渊源。随后,围绕道观类建筑的文物保护问题,实践队队员们积极献策:有的同学提出运用数字化技术对建筑进行三维建模,实现文物的永久保存与展示;有的同学建议加强环境整治与游客引导,减少人为因素对文物的损害;还有同学探讨创新宣传吸引青年关注,为文化传承注入新思考。

图为三清宝殿榫卯结构 

图为侧檐榫卯结构

考察活动接近尾声,实践队全体成员合影留念,为这一天充实而有意义的考察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镜头定格下的不仅是同学们充满朝气的面庞,更是他们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此次考察走访活动,让实践队成员们在实践中增长了见识,在思考中提升了能力,也让“丝路黄河共守护,青春赋能洛阳城”的实践主题得到了生动诠释。此次实践不仅旨在建立起文物的数字档案,更让青年学子亲历了文物保护中“科技与人文”的双重使命。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成果的应用,为黄河、丝路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提供青年智慧。

图为实践队在函谷关合影

 图为实践队在千唐志斋合影

图为实践队在张钫先生书房前合影

 图为实践队在洞真观合影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杜叶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杜叶飞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94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