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叶荷花、万亩稻田,处处皆景、步步为画。近年来,会馆村依托小站稻与周公祠的渊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将稻田变为景区,农园变为公园,展示出一幅世外桃源版的美丽画卷。为深入了解会馆村的乡村旅游项目,7月4日下午,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稻梦链万家”实践队探访天津津南会馆村“稻田画”,解码乡村振兴新图景。
图为会馆村“稻田画”的风景概貌。通讯员高灼言摄
2025年6月24日,稻田画插秧工作圆满完成。红、黄、白、紫、绿五色秧苗,如同被大自然精心挑选的颜料,在农民们的巧手下,一一植入大地经纬,一幅即将在盛夏肆意生长中渐次清晰的壮丽“粮”辰画卷,正徐徐铺展。这片承载着创意与希望的农田,绝非是随性泼墨的艺术试验场。农民们是这幅“粮”辰画卷的首批创作者,他们熟知每一种秧苗的特性,把控着株距、行距,将五色秧苗稳妥植入泥土,随着盛夏骄阳的滋养、雨露的润泽,秧苗将进入快速生长期。届时,不同颜色的秧苗会依照预设轨迹拔节、抽穗,原本隐藏在田垄间的图案,会随着作物生长日益清晰,从空中俯瞰,一幅融合农业智慧与艺术创意的壮丽画卷,将在大地上生动“上映”,向人们展现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旅融合、创意赋能农业的独特魅力,成为会馆村又一张亮眼的生态文旅名片,吸引八方游客前来,见证大地艺术与农耕文明碰撞出的奇妙火花。
图为实践队员漫步栈道、观赏稻田。通讯员朱文欣摄
漫步栈道,实践队员们切实近距离地观察到了“金稻939”的稻谷。队员们纷纷俯身靠近田垄,指尖轻触稻苗叶片,仔细观察着这一优质品种的生长状态:叶片的宽厚程度、分蘖的疏密分布、根系的扎根深度,都成为他们记录的细节。“金稻939”作为当地农旅融合的核心作物之一,其生长态势不仅关系到稻田画的景观呈现,更与产业链延伸的经济效益紧密相连。围绕三产融合中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等问题,实践队员与当地农户交流、实地考察求解。从稻田画的创意策划,到产业链延伸的思考,队员们将课堂理论与田间实践结合,触摸到乡村发展的真实脉搏。
图为队员们观察交流“金稻939”品种稻谷。通讯员高灼言摄
会馆村的稻田画,远不止是一幅可供观赏的大地艺术,其背后藏着农业文明与现代创意碰撞的深层密码,使“种庄稼”与“种风景”在共生中滋养出更绵长的生命力。村里不仅打造稻田画艺术景观,更配套建设观景平台、休闲步道、研学驿站等,吸引游客沉浸式体验农耕文化;以观光农业撬动农旅融合,水稻深加工产品、文创周边等让生态资源焕发经济生机。如今,稻田画已成为小站文化旅游不可错过的风景,“春看插秧、夏赏画、秋品稻香”的全季旅游模式,让“输血”变“造血”,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从单一种植到“农业+艺术+旅游”的跨界融合,乡村振兴的路径愈发清晰。
图为实践队员在稻田中的合影。通讯员高灼言摄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朱文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文欣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