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扎实落实广东省委“1310”具体部署,积极响应“百千万工程”号召,惠州市惠东县九龙峰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对接广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畲韵乡旅”实践团,聚焦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协同推进深度合作。经过前期长达三个月的筹备,实践团于2025年7月4日奔赴惠州市惠东县平山街道九龙峰旅游景区的角峰畲族村,正式开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征程。此次实践活动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遵循,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瑰宝,赋能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为主题,让青年学子在服务地方、深入基层的火热实践中,深刻体悟“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内涵,以青春之力浇灌民族团结进步之花。
图1实践团与九龙峰管委会相关领导合影 陈映宁拍摄
图2实践团成员与角峰畲族文化传承人合影 陈映宁拍摄
畲族IP“萌”动,唤醒角峰旅游新活力
在前期筹备阶段,团队深入调研畲族文化特色,紧扣畲族服饰元素与当地文化脉络,精心设计了“畲畲”这一文化IP形象。实践团成员将畲族最具代表性的凤凰图腾进行现代化处理,打造出既传统又时尚的IP形象。凤凰在畲族文化中被视为吉祥、幸福和美好的象征,寄托着畲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畲畲”IP通过萌趣可爱的造型,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完美融合。
角峰村的居民对团队设计的IP形象表示十分惊喜,高度称赞“畲畲”这一IP形象。团队还围绕IP形象创造了系列表情包,开发了系列文创产品,包括冰箱贴、抱枕、随身镜等,为角峰村旅游纪念品开发提供了新思路。角峰畲族文化传承人盘尚娣看到这些文创产品的样品时表达了对实践团由衷的感谢,并表示这恰好契合其现实需求。未来,团队计划进一步完善IP产品线,将其应用于更多旅游宣传场景。
图 3“畲畲”形象 纪佳琳设计
畲乡记忆“镜”显,点亮角峰文化新光彩
在为期四天的实践中,团队运用专业的摄影设备,全方位记录畲族优秀传统文化。摄影组队员们携带云台稳定器和无人机深入畲族村,以专业视角拍摄与制作畲族文化微纪录片。
镜头一一记录畲族“凤凰装”的精致、乌米饭的制作过程、打糍粑的热闹场景以及篝火晚会的欢乐氛围。无人机从高空俯瞰,展现出竹竿舞和篝火晚会的壮观场面。这部展现畲族文化的纪录片,不仅为濒临失传的畲族传统技艺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更以年轻人的视角为角峰村探索出一条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图4实践队员拍摄蒸乌米饭场景 陈映宁拍摄
图5实践团成员拍摄竹竿舞场景 张喜越拍摄
畲乡风Vlog“潮”现,激活角峰文旅新流量
实践期间,团队成员化身文化传播使者,以第一视角记录每日见闻,制作系列短视频。这些充满创意的Vlog内容,通过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和社交传播,搭配#小众宝藏村落#、#沉浸式畲族体验#等热门话题,迅速引发网络关注,首条视频单日播放量破万。
每一段视频都像一扇窗口,让网友得以近距离感受畲族的独特风情。活泼生动的表现形式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的壁垒,为角峰村带来了可观的网络流量和潜在的游客群体。这种创新的传播方式,不仅为当地文旅产业注入了新活力,也让古老的畲族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对此,惠东县九龙峰旅游区党工委副书记、关工委主任罗冠炎表示:“我们现在的宣传正需要你们这样的大学生,你们的很多想法是很新颖的,是更加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喜好的。”
图6实践团成员拍摄VLOG场景 张喜越拍摄
“畲韵乡旅”实践团通过IP设计、纪录片拍摄、短视频创作等多元化方式,深入挖掘和传播畲族文化。队员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为少数民族乡村振兴贡献了青春力量。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与角峰村的合作,在推广畲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通讯员:王安祺 李永凤
摄影:陈映宁 张喜越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