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平顶山市叶县辛店镇南王庄村党群服务中心内掌声阵阵,河南省劳动模范、南王庄村党支部书记翟国松为“智绘乡韵,规划未来”乡村振兴促进团带来了一堂生动的专题党课。
“一河八道湾,上街走一天……”初到南王庄,翟书记用这首民谣带实践团成员“穿越”回十几年前:泥路缠腰、光棍成群,连外省媳妇都嫌这里穷。位于叶县、舞钢、方城三县交界的南王庄村,曾是叶县出了名的深度贫困村。年轻时,他也曾为生活所迫远走他乡,在山西临汾的煤矿里摸爬滚打,凭着吃苦耐劳的劲头,从普通矿工一路干到区办煤矿矿长。
图为翟书记初到南王庄村村庄原貌
2004年春节,事业有成的翟国松返乡探亲,眼前的景象让他揪心:泥泞不堪的村道上污水横流,村民们"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他毅然掏出4万元积蓄,为莲花庵自然村修了一条4000米的砂石路。这条蜿蜒在山间的"民心路",成为改变南王庄命运的第一块基石。
2014年,参加完平顶山市华合论坛的翟国松再次回乡。看着依然破败的村容和乡亲们期盼的眼神,他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决定——放弃城市优渥的生活,回乡参选村主任。"当时很多人都说我傻,"翟国松回忆道,"但看到乡亲们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我心里过不去这个坎。"上任后的日子比想象中更难。面对村集体账上空空如也的困境,他先后垫资11万元整修老村室,又拿出100多万元对三个自然村进行环境整治。但这位当过矿长的村支书深知,单靠"输血"治不了穷根。2016年,他带领党员群众代表远赴贵州、北京、陕西等地取经。回来后,看准村里荒坡地多的特点,自费培育果苗发给村民,在果树下套种红薯,从而使部分村民很快就见到了收益。
图为今天的南王庄村村室 何奇哲 摄
2018年当选村支书后,翟国松的乡村振兴蓝图徐徐展开。他带领村民将红薯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创办河南尧松食品有限公司,打造从种植到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如今,"张武岗红薯"已成为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村里生产的红薯粉条、酸辣粉远近闻名。
图为南王庄村酸辣粉厂
图为张武岗红薯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党课临近尾声时,夕阳的余晖洒在村委会门前的荣誉墙上,"五星党支部"的牌匾熠熠生辉。翟国松对学子们说:"乡村振兴不是喊出来的,是干出来的。只要心里装着群众,再难的事都能办成。"
图为翟国松书记所获荣誉
图为翟国松书记照片
同学们反响热烈,纷纷表示这堂沾着泥土气息的党课,让他们看到了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的担当,更读懂了"劳模精神"的深刻内涵。大家不仅加深了对乡村振兴的理解,也为未来的社会实践和职业规划提供了有益借鉴和方向指引。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汶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汶倩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