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至3日,河北传媒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智农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开展了一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后来到了正定塔元庄同福智慧农场、栾城天亮合作社、南留村村史馆以及栾城集,开启了一场关于科技、产业与乡村未来的深度探索,旨在探寻科技与乡土的融合之道,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

首日,实践小队来到了正定塔元庄同福智慧农场,这座智慧农场将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打造出一座集科技、绿色、节能于一体的智能生态能源屋。小队成员们实地参观了解气雾栽培技术、感受“南果北种”的奇妙,了解生态循环系统“鱼菜共生”。

▲图为小分队在智慧农场前合照

▲图为智慧农场负责人在填写问卷

队员们亲眼见证气雾栽培技术的神奇——蔬菜根系悬于空中,营养雾精准喷淋。一位游客惊叹:“节水90%以上,几乎无病虫害!这简直是把实验室搬进了农田!” 翠绿的叶菜在无土环境中蓬勃生长,实现产量与品质双飞跃。

▲图为气雾栽培区

队员们被“南果北种”所震撼,在智能温室内,利用环境精准调控系统让热带水果在燕赵大地硕果累累。游客们纷纷驻足:“在北方看到挂满枝头的香蕉,真切感受到科技的力量无穷!”

▲图为队员参观农场中热带水果

农场构建的生态循环系统高效运转,以“鱼菜共生”为代表,鱼池中的水经处理后滋养蔬菜,蔬菜根系净化水源回馈鱼池,实现生态良性循环。

▲图为参观“鱼菜共生”区域

塔元庄智慧农场生动诠释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它用事实回答着“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时代之问,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高科技样本”。小队成员不由感叹道:“科技让农业从‘面朝黄土’变成了‘指尖管理’,希望这样的农场点亮更多乡村!”

次日,实践小队在辅导员张金叶老师的带领下深入石家庄栾城区,前往天亮合作社、南留村村史馆和栾城集来探寻特色产业驱动乡村振兴的密码。

首先来到了天亮合作社,实践小队参观富硒紫麦、玉米等特色农产品,并且与合作社负责人张亮同志进行了交流。张亮道出合作社初心:瞄准健康消费升级趋势,依托栾城土壤禀赋,深耕富硒农业,打造高附加值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图为在天亮合作社大合照

▲图为对天亮合作社负责人进行采访

合作社核心种植富硒紫麦品种为冀资麦19号。负责人揭秘:外观麦苗与普通小麦差异不大,但其籽粒富含珍贵的有机硒与花青素,营养价值卓越,是真正的“功能粮”。

▲图为紫麦样品

▲图为队员了解合作社

▲图为紫麦产品

▲图为硒元素功效

在技术创新上,合作社通过土壤硒活化技术、智慧种植管理技术精准播种施肥、低温加工工艺等来提升效率与品质。

在联农带农方面,采用“合作社+农户”模式,进行统一供种、技术、农资,规模化降低农户成本(约10-15%),合作社进行收购紫麦,紫麦价格比起普通小麦价格要高,农户们收入实现稳定增长(部分提升20%以上)。

天亮合作社以健康需求定方向,以科技创新提品质,以利益联结聚民心。它打造了一条集“特色化、科技化、功能化、组织化、共享化”于一体的富硒产业链,是推动“农业强、农民富”的鲜活典范。

随后实践小队走访了南留村村史馆和当地特色栾城集。首先参观了村史馆,小分队深入了解该村百年农耕文化和“勤劳互助”的精神传承。然后来到了栾城集,这里是栾城特色资源的强力整合平台。 成员们在这里看到许多栾城特色有机农产品以及手工艺品,其中包括天亮合作社的富硒紫麦系列产品(面粉、挂面等)与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苏土布”。成员们了解到栾城集模式的核心在于“整合”与“提升”,通过线上电商拓展、农超对接、政府资源赋能,栾城集有效打造区域品牌、提升区域品牌溢价,使特色产品走向广阔市场,为乡村振兴赋能。

▲图为栾城集

▲图为栾城集中产品

栾城集产品

此次调研之行,智农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的队员们见证了科技如何重塑土地,特色产业如何激活乡村,深刻认识到科技赋能产业、激活乡村特色、打造区域品牌在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精准环境控制智慧农场,还是具有富硒紫麦产业链的天亮合作社,还是具有品牌特色的栾城集,都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婧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45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