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与非遗保护的时代交响中,赣东学院“经”彩承韵实践队奏响青春乐章。7月6日,实践队深入江西南丰县,开展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从千年傩舞的古老韵律到粘土创作的童趣表达,他们用青春脚步丈量文化根脉,以创新实践激活非遗生命力,在田野与社区间谱写了一曲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传承之歌。
溯千年文脉:青春对话古傩舞
7 月 6 日,这支充满朝气的队伍奔赴南丰县白舍镇上甘村。这里,承载着中原巫文化基因的南丰傩舞,正等待着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傩舞不是简单的舞蹈,是祖辈传下来的祝福,是咱家族的根。”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甘永福向队员们讲述着这项技艺的千年密码。傩舞以面具为灵、舞步为魂,先民驱邪纳吉的祈愿凝结其中,成为镌刻在南丰大地上的文化符号。当谈及传承困境,老人坦言:“年轻人多外出务工,技艺面临断代,心里急啊。” 这番话让队员们深感肩头责任,更坚定了用青春力量守护非遗的决心。在甘坊村小学,传承的希望正在萌发。这里将傩舞纳入兴趣课程,低年级学生听傩舞传说、识面具纹样,高年级学生跟着传承人学步伐、练表演。“既让孩子懂文化,又能续上传承的‘接力棒’。” 甘永福的话语里满是欣慰。夜幕降临,甘永福与村里学傩舞的孩童化身 “双师”,手把手教队员们摆出古朴祭祀步、摹画傩面神态。一招一式间,队员们触摸到的不仅是舞蹈技艺,更是 “以面通神” 的文化信仰。
刻刀凿岁月:一凿一痕传傩艺
7月7日,实践队走进傩面具非遗传人罗春明工作室,探秘傩面具雕刻的匠心。在采访制傩面具制作传承人罗春明时,傩面具制作的繁复工艺令人惊叹。从选料下坯到精雕上色,20 余道工序一丝不苟,汉代发轫、唐宋发展、明清鼎盛的历史脉络,在刀刻斧凿间清晰可见。“每副面具都是活的历史。” 雕刻传承人罗春明的话,让队员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明的守望。之后实践队观看了傩面具的制作工艺,雕刻师傅们用刻刀在木料上精心雕琢,从勾勒轮廓到雕琢五官,赋予面具鲜活的生命;打磨时,一遍遍细致处理,直至面具表面光洁如镜,尽显匠人匠心。
创新传薪火:童心守护新傩韵
7 月 8 日,南丰县国安路党群服务中心里,一场别开生面的 “非遗课堂” 正在上演。实践队以粘土为媒介,让傩文化从博物馆走进孩童的生活。在实践队员的带领下,孩子们首先了解了傩面具的文化背景。实践队员们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解着傩面具在传统民俗中的作用、不同造型所代表的含义等,孩子们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向往。之后,傩面具粘土制作作坊热闹开启,小朋友们化身 “非遗小匠人”。实践队队员们耐心指导,从揉粘土塑形,到刻画傩面具独特纹路,孩子们发挥想象,将对傩文化的好奇融入创作。一块块粘土在小手雕琢下,变成形态各异的傩面具,有憨态可掬的、有威风凛凛的 。一块块粘土在小手雕琢下,变成形态各异的傩面具,这不仅是一场手工创作,更是傩文化以童趣方式 “扎根” 城郊,让非遗传承在孩子们的笑声与创作里,孕育新的可能。
青春续薪火:青年书写古傩篇
从田间地头的文化溯源到社区巷陌的创新传播,赣东学子勾勒出青年参与非遗传承的清晰路径。在南丰,他们既做传统的 “倾听者”,记录傩舞的千年故事;也做文化的 “转化者”,用粘土创作让非遗贴近生活;更做传承的 “行动者”,在与孩童的互动中播撒文化种子。这场文化探寻之旅,不仅是对非遗的致敬,更是青年学子助力乡村振兴、守护文化根脉的生动实践。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