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南漳浦的青山绿水间,流传着“一门三杰共护台湾”的传奇故事。清代康雍乾年间,漳浦走出的“蓝氏三杰”——蓝理、蓝廷珍、蓝鼎元,用热血丹心谱写了跨越海峡的家国故事。7月6日至7日,闽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院“蓝氏宗族家国叙事”实践队深入福建漳浦湖西、赤岭等畲族文化腹地,循着“蓝氏三杰”的历史足迹,以“畲乡文化赋能,两岸共生共融”为主题,开启跨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之旅,探寻蓝氏家族历史脉络与家国情怀,为两岸融合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祖根府第 桑井家园:府邸家园中的宗族传承密码

实践队首站来到蓝廷珍府第。这座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以108间“回”字厢房演绎“团圆聚合”理念。“日接楼”承载家族传承期盼,更蕴含“忠谨报国”内核。府第建筑细节尽显家族期许,“如意阶”寓意生活顺遂、立身中正,建筑渐次抬升象征家族步步高升。

“蓝氏三杰”墓地是另一重要探寻地。蓝理墓“风”字形制见证其平台首功,墓碑上的文字诉说着当年的壮烈;蓝鼎元墓铭记“以文治台”智慧,其著作开创治理范式;蓝廷珍墓见证其平定海疆、守护家国的辉煌。三座墓葬,文武结合,是清代经略台湾的“方法论标本”,诠释着“国家统一”理念。

蓝氏家庙种玉堂则是一部鲜活的家族史书。门联“由镇海而分枝,木本水源思先德;卜苌谿以衍派,文经武纬振后昆”勾勒出蓝氏先祖南迁、开枝散叶的历程,彰显“文武传家”之道,家族奋斗与民族发展同频共振。

蓝脉闽疆渊薮台庭:跨越海峡的家族记忆与文化物证

在闽台畲族博物馆、种玉堂和蓝氏三杰纪念馆,实践队挖掘蓝氏家族与台湾的深厚渊源。种玉堂的《蓝氏族谱》成为两岸宗亲寻根“活化石”。闽台畲族博物馆中,先民的农具、族谱、传统服饰等“渡台家当”,印证两岸同源。近十年,两岸对接48个县市蓝氏族谱,6万台湾蓝氏宗亲根脉可溯,这些族谱是两岸文化交流的桥梁。

“蓝氏三杰”对台湾影响深远。“平台首功”的蓝理“破腹拖肠血战澎湖”壮举在台湾民间广为流传;“治台名将”的蓝廷珍推行“编户垦田”政策,奠定台湾社会发展基础;“筹台宗匠”的蓝鼎元《东征集》提出的治理理念影响台湾开发。他们用行动书写两岸共同历史,精神谱系联结两岸人民血肉亲情。

桑瀛侨庐 蓝宅家风:从“三杰”到新生代,赤子情怀永续传承

在与原漳浦县侨联主席蓝哲亮的座谈中,实践队透过“桑瀛侨庐·蓝宅家风”的叙事脉络,触摸到蓝氏家族跨越世纪的赤子传承。自蓝氏先辈开创“三杰”精神以来,这份家国情怀始终如基因般在血脉中流淌:1957年漳浦民族华侨中学初创时,东南亚侨胞的善款如潮涌归,首批崭新的教室成了“桑梓情深”的实体丰碑;而捐资助学、捐赠教学用品、设立奖教奖学基金是新一代侨胞续写“跨海筑梦处,赤子思源心”的时代篇章。蓝哲亮抚今追昔:“这些楼馆不是砖石堆砌的建筑,而是蓝氏家风在瀛海风浪中代代相传的诺亚方舟,是侨胞们写给故乡永不褪色的情书。”

此次“畲乡文化赋能,两岸共生共融”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家国对话。实践队员们深刻体会到蓝氏家族“忠勇报国、耕读传家”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诠释,更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文化同源的有力证明。站在新起点,蓝氏宗族文化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与民族大义,将为促进两岸融合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新内涵。“蓝氏宗族家国叙事”实践队正以青春之笔续写家国叙事新篇章,让历史文脉在新时代焕发璀璨光芒。(通讯员张永钦、邹少婷、杨媛媛)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永钦、邹少婷、杨媛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媛媛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11 赞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