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9日讯(通讯员 唐天钰) 为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发展,2025年7月5日,茅台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英才班学员和社团管理部学生干部代表组成的茅台学院赴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服务乡村振兴实践团赴务川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 “‘仡’韵传薪,‘青’力助农”为主题,将酿酒专业优势与仡佬族文化特色深度融合,为务川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仡佬文化活态传承:数字技术唤醒千年记忆
在文化调研板块,实践团以 “记录 + 传播 + 创新” 的模式,让仡佬族文化焕发新生。跟随导游走访仡佬之源景区时,实践团成员石佳俊和赵盈竹记录三净亭、九天母石、祭祖场、龙潭古寨、务川仡佬族民族文化博物馆等人文自然景点,同步采集仡佬语音频,形成完整的文化影像档案。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仡佬之源景区
走访龙潭古寨时队员们在当地居民家中品尝了特色酸汤饮料 —— 这种以本地野生西红柿、辣椒为原料发酵制成的饮品,酸香醇厚的口感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仡佬族 “敬畏土地,崇尚自然” 的生活智慧。在务川仡佬族民族文化博物馆,实践团成员在讲解员指导下学习五马棋规则,这一仡佬族传统棋类蕴含着古老的军事谋略思想,队员们展开多轮对弈。实践团负责人丛博文感慨:“棋盘上的攻防布局,和生活规划有着奇妙的共通性,传统智慧总能给现代实践带来启发。”
高粱产业调研:专业知识扎根乡土大地
实践团深入务川茶坪村红缨子高粱种植核心区,围绕高粱种植现状、产销成本等方面展开调研。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察高梁长势
近年来,茶坪村立足本地实际,采取“党支部+企业+农户”发展模式,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带动农户发展“订单”农业,种植酿酒专用高粱,同时推广“高粱+蔬菜”的轮作模式,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一地双收。”目前全村 600 亩高粱基地均为订单种植,年带动就业超 1200 人次。
在种植基地,成员们运用课堂所学的原料质量控制知识,实地观察红樱子生长状况,与农户交流种植技术难点,并结合茅台学院酿酒工程专业优势,实践团提出 “移栽期提前,延长生育期” 的建议。茶坪村党总支书记王庆才对本次活动给予肯定:“同学们深入基地调研,与村民探讨种植状况,这次社会实践很有意义。该村将继续加大与高粱公司的合作力度,做好土地流转和管理方面的服务,扩大种植面积,组织更多的农业技术培训,让村民真正懂得科学的种植技术,实现增收致富。”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当地农户交流种植方法
校地协同赋能:专业特色与乡村需求深度耦合
此次实践充分体现茅台学院的办学特色与专业优势。在产业调研中,成员们实地走访农户,考察基地,调研高粱种植给当地带来的影响;在文化调研中,成员们运用视频剪辑技巧,将仡佬族特色祭祀庆典、五马牌等非物质文化与龙潭古寨特色古建筑剪辑成宣传片,在抖音等媒体平台发布,让务川特色民族文化以年轻化方式 “破圈” 传播。
本次实践既带来了专业的产业发展思路,又为仡佬文化注入了年轻化表达,这种“产业 + 文化”的双轮驱动模式,传播数字化、产业智能化的调研成果,为务川绘制了 “产业兴旺、文脉传承”的振兴路径提供了智力支持。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照
此次 “三下乡” 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在实践中深化了专业认知,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的育人理念。实践团将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并将所学运用到实际中,让青春力量在乡村振兴征程中持续发光发热。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唐天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唐天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