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8日讯(通讯员 卢佳乐 王乐乐 尚鑫鑫)七月流火,绿意盎然。7月8日上午,河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槐乡耕语·沈丘新程记”实践团队乘车前往槐园,开启了一场以槐树为核心的生态文化探访之旅。这座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园林中,百年古槐与特色槐树种相映成趣,团队通过实地观察、影像记录与深度访谈,揭开了槐园槐树文化的神秘面纱,也触摸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活脉动。
镜头下的槐林百态:自然与匠心的交响
上午九时许,团队抵达槐园南门,刚踏入园区,便被一阵清甜的香气包裹。抬眼望去,道路两侧的刺槐如撑开的绿伞,羽状复叶在阳光下投下斑驳光影,细碎的白色花序缀满枝头,微风拂过,花瓣如雪花般簌簌飘落。"刺槐又称洋槐,虽非本土树种,但在槐园已生长近百年,适应性极强。"团队成员胡国强轻声介绍,手中的相机快门不停,记录下蜜蜂在花丛中采蜜的灵动瞬间。
沿着蜿蜒的石板路深入园区,一片造型独特的槐树林吸引了众人目光。不同于刺槐的挺拔直立,这里的槐树主干虬曲盘旋,枝条如龙爪般伸向天空,墨绿色的叶片紧密相拥,形成天然的遮阳棚——这便是素有"园林盆景"之称的龙爪槐。团队成员纷纷举起手机、相机,从不同角度捕捉其苍劲古朴之美,有人蹲在树下拍摄根系与地面交错的细节,有人登上观景台记录整片槐林的壮阔全景,快门声与赞叹声交织成趣。
行至园区中心的广场附近,几株平顶槐如卫兵般整齐排列,其树冠呈规整的伞形,枝条向四周平展,宛如人工修剪的绿篱,却又透着自然生长的野趣。两个小时的拍摄过程中,团队共记录下刺槐、龙爪槐、平顶槐等多个品种的槐树影像资料,从树干纹理到叶片脉络,从花朵形态到果实特征,近百张照片与数十段视频,构成了一幅立体的槐园槐林图谱。"每一张照片都是自然与时间的对话,每一段视频都藏着生命生长的密码。"团队负责人在整理素材时感慨道。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近距离观察双季米槐。卢佳乐 供图
对话中的槐园故事:人与树的温情羁绊
七月的阳光炙烤着槐园,蝉鸣声在刺槐林间此起彼伏。实践队员们刚穿过浓密的树荫,就被一阵不紧不慢的草帽扇风吸引了目光。三轮车上,一位皮肤黝黑的老奶奶正悠闲地纳凉,见到这群穿着统一队服的年轻人,她眯起眼睛,手中的草帽停了下来。
"哟,这是哪儿来的小青年?"老奶奶的声音带着浓重的乡音,像槐园里穿堂而过的风一样自然。她利落地往车斗里挪了挪,露出被太阳晒得发亮的车板。
团队成员尚鑫鑫上前两步,汗水顺着他的鬓角滑下。"奶奶,我们是河南理工大学的学生,来做社会实践的。"
"大热天的,也不怕晒脱皮。"老奶奶摇摇头,却忍不住多打量了几眼这群年轻人,"来,往树荫底下站站。"她拍了拍身边的空位,动作熟练得像招呼自家孙子。
交谈中得知,老奶奶已经在槐园工作了五年。说起园区的变化,她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以前哪有这些石板路、石凳子?"她粗糙的手指划过空气,仿佛在描绘记忆中的图景,"现在晚上亮堂堂的,连我这把老骨头都爱来遛弯。"
但提到建议时,她的眉头皱成了槐树皮上的纹路:"就是那些垃圾桶…"话没说完,一阵穿林风掠过,吹得她手里的草帽簌簌作响。这个细节让队员们会心一笑,默契地记下了这个朴实的建议。
告别时,老奶奶重新摇起了草帽。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她布满皱纹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就像这个老园区正在经历的新旧交替。蝉鸣声再次响起,为这场偶遇画上了休止符。
图为队长胡国强对市民进行访问。卢佳乐 供图
实践后的思考:让绿色文化永续传承
正午时分,实践活动接近尾声,团队成员在槐园北门的槐树下围坐交流。翻看手中的照片与笔记,大家感慨万千:刺槐的坚韧、龙爪槐的灵动、平顶槐的规整,不仅是自然演化与人工培育的成果,更折射出城市园林建设的智慧。而居民与槐树的故事,则让大家看到,生态保护从来不是孤立的行动,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习惯与情感。
"这次实践让我们明白,一棵树不仅是一道风景,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团队中一位成员说道。大家纷纷表示,将把此次收集的影像资料与访谈内容整理成图文集和短视频,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分享,让更多人了解槐园的槐树文化;同时也会向园区管理部门提出建议,希望能增设槐树科普长廊,将认养故事制成展板,让槐园的绿色记忆得以延续。
离开槐园时,阳光透过槐树叶的缝隙洒在地面,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带。团队成员回头望去,那片郁郁葱葱的槐林在风中摇曳,仿佛在向他们挥手告别。这场与槐树的邂逅,不仅是一次实践活动,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当用心倾听自然的声音,用行动守护生命的成长时,人与自然的和谐之歌,必将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久久回响。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影留念。胡国强 供图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尚鑫鑫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尚鑫鑫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