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青春书写在乡村土地上,建功新时代,助力乡村振兴”。近日,江西水利职业学院水利工程系“红韵赣水传承暑期实践队”奔赴新余市高新区水西镇珍田村,开启了一场为期4天的暑期社会实践之旅。实践队聚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性知识普及以及孤寡老人生活关怀三大主题内容,累计服务留守儿童20余人次,走访长者30余户。实践队用青春星火点亮民生微光,为乡村振兴注入温暖力量。
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画布”润童心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实践队以“四个‘1’”为载体,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活动,助力儿童的情绪管理与健康成长。在“画一幅画”环节,实践队员们围绕“心中的太阳”主题,引导孩子们执起画笔,用色彩勾勒内心世界,让斑斓的色彩成为情绪的出口,悄然释放那些积压已久的心绪。在随后的“讲一件事”活动中,孩子们主动分享画作背后的故事与心境。队员们耐心倾听、温柔引导,帮助孩子们大胆吐露心声,读懂情绪的本质,学会用语言表达喜怒哀乐。
走进农家书屋,“读一本书”活动如春雨般浸润童心。实践队精选适龄儿童心理健康科普读物,以趣味讲解拆解情绪管理技巧与压力应对方法,播下自我调节的种子。最后,在小院的操场上,“玩一个游戏”环节让孩子们在奔跑嬉笑中卸下拘谨与压力。队员们融入其中,用欢声笑语为纽带,让心理韧性在轻松氛围里自然生长。这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不仅帮助孩子们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更为他们的心理健康筑牢了坚实防线。
性教育课堂:“安全防线”
性教育课堂上,实践队采用“互动游戏+趣味科普+防护口诀”的三重教育模式,系统开展儿童自我保护性知识普及。实践队以“击鼓传花”游戏为切入点,引导孩子们主动介绍自己并分享需要保护的身体部位有哪些。通过“听指令遮身体部位”的沉浸式互动,孩子们初步建立了身体边界意识。
随后,实践队借助卡通化的男女身体结构对比图,以童趣化语言深入浅出地解析男女生理差异,用“小口袋”“小房子”等形象比喻,消除儿童对身体认知的困惑。最后,实践队创新推出的“不许碰的‘秘密花园’”防护口诀,将“背心裤衩遮盖处谁也不能随便碰”等安全准则转化为朗朗上口的韵律句式。通过反复诵读强化“我的身体我做主”的自我保护理念,切实提升了儿童应对性侵害的认知能力与防范意识。
颐养之家关怀:“暖阳行动”照桑榆
为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传统美德,实践队来到珍田村颐养之家,将温暖送到老人心房。队员们分组行动,清扫老人的居室,擦拭桌椅、整理被褥,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打理生活细节,围坐在老人身边,闲话家常,聆听老人们讲述过往的故事。菜园里,在张大爷的细心指导下,队员们拔除杂草、加固菜架、浇水灌溉,让原本蔫萎的菜苗重焕生机。“屋子亮堂了,菜园也精神了!”看着窗明几净的居室和生机勃勃的菜园,老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实践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让老人们深切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温暖。
老党员访谈:“初心印记”忆峥嵘
离别之际,实践队员们来到村里的党员活动室,采访了光荣在党50年,拥有64年党龄的彭发英老奶奶,以及退伍军人老党员胡振勇老爷爷。彭发英老奶奶作为乡村沧桑巨变的亲历者,以数十年扎根乡土的坚守,深情回顾了在党组织坚强引领下,家乡如何从昔日贫瘠一步步走向今日富饶的动人历程;胡振勇老爷爷则以退伍军人特有的坚毅视角,如数家珍般讲述在基础设施建设攻坚克难、产业转型探索拼搏中的热血奋斗故事。
青春在服务中绽放,微光汇聚成星河。实践队队员们以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浇灌希望,在孩童澄澈的眼眸中读懂责任,在老人皴皱的掌纹里感悟传承,在老党员的故事中叩问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晏冬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晏冬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