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地,拥有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等多项世界级和国家级非遗项目。为探寻当代非遗的创造性转化路径、更深入了解非遗的活态传承,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薪火传韵”非遗社会实践团队奔赴潍坊,开展了以 “鸢舞潍坊,丹青绘梦” 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团队成员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红卫合影

实践首站,团队成员拜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风筝代表性传承人,“风筝王”杨同科的孙女杨红卫老师。通过访谈,团队成员进一步了解了风筝技艺的历史传承、制作过程以及潍坊风筝的独特之处。此外,在访谈中杨老师还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民俗结合的看法,她认为风筝等传统文化应该与现代文明融合,与现代重要的ip,如饮食、运动以及游戏等融合,才会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并热爱传统文化,她着重强调创新是传统技艺发展的关键。

▲图为团队成员与杨红卫老师进行交流访谈

在访谈结束后,杨老师向团队成员展示了她制作风筝的部分过程。从选材、骨架搭建到彩绘装饰,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杨老师耐心地向团队成员讲解风筝制作的要点与技巧,分享了风筝背后蕴含的民俗文化与历史故事。她强调,风筝不仅是放飞的玩具,更是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通过与杨红卫老师的交流,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传承人的坚守精神。  

▲图为杨红卫老师为团队成员讲解风筝骨架搭建

本次实践活动还有幸拜访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第20代传人,潍坊市木版年画第二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杨付涛老师。走进古朴的年画作坊,杨付涛老师正专注地雕刻梨木印版,刀刀入木三分的精湛技艺瞬间吸引了团队成员的目光。他在了解到团队成员的拜访目的后热情地向团队成员展示了年画制作的流程,从画稿设计、刻板选材,到滚墨印刷、套色晕染,每一步都耐心讲解。“一张年画的诞生,要经过画、刻、印等二十多道工序,差不得分毫。”杨付涛老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述着祖辈的年画故事。在他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亲手尝试拓印,当带着油墨香气的《年年有余》年画从木版上缓缓揭起,团队成员深刻地体会了传统艺术带给团队成员的震撼。最后,杨付涛老师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坚守年画传承的经历,讲述如何在保留传统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他说:“守住老手艺,也要让年画走进年轻人的生活。”作为新时代青年,团队成员们将承担起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责任,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依然闪耀着光芒。

▲图为团队成员与杨家埠木版年画第20代传人杨付涛老师合影

在本次活动的最后一站,团队成员前往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在风筝博物馆与年画博物馆内,团队成员仔细观赏“龙头蜈蚣”风筝、《五子夺魁》年画等经典展品,惊叹于传统工艺的精湛。

▲图为团队成员观摩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木板年画制作

团队成员在一间又一间的民俗艺术馆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了团队成员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杨家埠木板年画博物馆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薪火传韵”非遗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探寻了潍坊地区的非遗文化与历史底蕴。团队成员们表示,这次活动不仅拓宽了他们的文化视野、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的责任感,更被杨红卫、杨付涛两位传承人“在坚守中创新”的执着理念深深触动。未来,团队将继续探索传统文化精髓,创新宣传方式,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让其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涵 冯佳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7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