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7日讯(通讯员:陈欣欣 翟超晴 宋洋)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民法典是百姓生活的百科全书。在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推动宪法精神根植乡土、让民法典走进千家万户,既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更是保障人民幸福生活的坚实根基。
为落实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部署及“八五”普法规划终期验收要求,切实解决乡村法律资源匮乏问题,提升基层群众依法维权能力,7月5日,平顶山学院政法学院暑期三下乡“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社会服务践行团在郏县安良镇文化广场设立普法宣传站,开展"宪法进万家·民法护乡宁"主题宣传活动。通过专题展板、案例解析、法律咨询等形式,向村民普及宪法与民法典实用知识。
图为志愿者在广场设立普法站
宪法为纲 筑牢权利根基
志愿者们在广场中央设立了宪法主题展板,吸引了许多村民前来围观。接着,志愿者通过典型案例阐释宪法的核心要义。他们结合村民委员会选举模式,向村民们详细介绍宪法规定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各项权利;针对村民们提出的土地承包问题,志愿者们向他们解读宪法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相关规定,帮助村民们理解并解决问题;面对务工人员的咨询,志愿者向他们说明宪法保障的劳动休息权等内容,有效帮助村民们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图为志愿者给村民讲解宪法
典护民生 温暖千家万户
民法典咨询区聚焦婚姻家庭热点,村民带着切身难题向志愿者寻求帮助。针对婚姻类纠纷、财产继承争议、家庭权益保护等高频家事法律问题,志愿者团队通过法律条文解读与实务操作指导,有效提升了村民应对家事纠纷的证据意识和程序认知,帮助他们化解难题。活动中,志愿者们针对村民提出的具体法律问题,分析实际情况并给出相关建议,将民法典的核心要义转化为村民听得懂、用得上的生活指南,切实提升了群众依法维权的能力与信心。
图为志愿者针对村民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维权循法 明晰救济途径
“权利受侵害怎么办?”志愿者向村民们系统梳理了维权路径,比如宪法性权利受损可向监督机关反映;民事纠纷优先通过村委会调解解决;涉诉案件可申请公益法律援助。同时,志愿者们设置模拟调解现场,村民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演练家事纠纷调解流程。通过现场演示,有效帮助村民们学会如何拿起法律的武器解决问题。
服务便民 畅通法律通道
普法站立足志愿者服务定位,搭建法律咨询桥梁。现场设立宪法宣传、民法咨询、智能服务三个专区,通过集中学习与实操指导,提升了村民们对自身法定权利的认识,切实增强其依法维权的信心和技能。志愿者们重点引导村民们学会利用现有公共法律资源获取专业支持,并向村民们具体介绍了镇司法所常规的调解服务内容和开放时段。同时,志愿者团队详细记录下村民具体的法律诉求,依托专业知识为村民答疑解惑。此外,志愿者们还协助多位村民完成调解预约服务,让村民真正能用、会用、善用现有法律救济渠道。
图为志愿者向村民演练家事纠纷调解流程
本次活动通过精准化普法与实操性指导,有效提升村民运用法律武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基层群众依法维权的行动自觉。活动将法律条文转化为具体生活指引,为培育乡村法治土壤奠定基础。未来,政法学院暑期三下乡团队将继续深耕基层法治沃土,推动普法宣传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助力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法治的清泉持续润泽田野乡间。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翟超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翟超晴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