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6日讯(通讯员 任佳佳)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融合,6月22日至6月28日湖北大学知行学院石韵薪传实践队奔赴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深入挖掘当地非遗文化资源以青春力量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生命力。

阳新布贴,作为承载荆楚文化基因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全新姿态拥抱时代。近日,湖北大学知行学院“石韵薪传实践”团队走进黄石阳新县,积极响应国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号召,通过三下乡实践,在非遗保护、文化调研与社会服务中,书写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篇章。

图为阳新布贴非遗文化传承人洪汉锐带领石韵薪传实践队参观阳新文化馆

在阳新文化馆,实践团队沉浸式学习布贴工艺,从裁剪拼贴到纹样设计,队员们亲手复刻”福“字的传统图案,感受非遗技艺中“经纬之间见天地”的匠心。通过与指导老师及非遗传承人孔老师的交流,团队了解到,当下阳新布贴面临年轻传承人断层、市场化不足等传承困境,亟待创新发展。

图为实践团队员制作的优秀作品

在采茶戏传承中心与博物馆的探访过程中,团队以“文化解码”视角感受地域文明脉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阳新采茶戏的婉转唱腔、博物馆里的文物遗存,正是荆楚文化在新时代的鲜活注脚,也凸显出非遗保护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民族精神延续的重要意义。

图为阳新采茶戏演员们排练经典曲目《梁山伯与祝英台》

图为实践队队员们在阳新博物馆大合照“非遗+直播”“非遗+调研”“非遗+助残”,实践团队通过多元形式拓宽文化传播半径:

在布贴制作现场开启线上直播,让网友们见证“碎布成画”的神奇,实现传统工艺与数字媒介的融合

图为实践队队员进行直播的过程

在仙岛湖景区随机调研,以数据勾勒大众对非遗的认知图谱,为后续文创开发提供依据

图为实践队队员对当地居民进行调研

走进“黄石工匠杯”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见证阳新布贴工坊为残障人士提供就业岗位,诠释“非遗传承+民生改善”的双向价值,其在文创摊位展示的布贴作品,展现出古老技艺与现代审美的创新结合。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布贴展位前工作

从烈士陵园的红色洗礼到布贴工坊与传承人郭老师的深度对话,从街头问卷调研到线上素材汇总,8名实践团队成员用脚步丈量文化厚度,以行动展现青年担当。正如成员张紫涵所言:“指尖的布贴温度、采茶戏的唱腔韵味、博物馆的历史回响,都让人明白——非遗传承不是守旧,而是让传统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图为实践队成员祭奠革命先烈

据悉,该团队后续将整合调研数据与实践成果,形成非遗保护方案,持续为阳新布贴注入创新力量。这场三下乡实践,是对国家“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政策的积极响应,也是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学子以实际行动回答“如何让非遗活起来”时代命题的生动体现。当传统技艺与青春力量相遇,荆楚文化必将在新时代持续传承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文化动能。


编辑:任佳佳

图文:石韵薪传实践队全体队员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任佳佳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使用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任佳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2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