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5日讯(通讯员 李南平 鲍丞晟)为积极响应湖北省关于开展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切实发挥师范生赋能乡村教育的作用,为乡村儿童提供多样化的趣味课程。黄冈师范学院“大手牵小手”公益团队立足乡村儿童成长实际需求,于7月3日至4日在暑期爱心托管班中精心打造“小小艺术家”系列课程。通过艺术教育的形式,助力乡村儿童提升审美素养、激发创造力,让艺术之美浸润乡土童心,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活力,用实际行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搭建起高校与乡村之间的文化桥梁。

志愿者与小朋友合影

唱一唱,唱出外婆情

志愿者谢林峰带来的 “乡音童声” 主题课程,以经典民谣《外婆的澎湖湾》为情感锚点,在旋律与记忆的交织中完成一次乡土文化的代际传递。课程从基础音符知识切入,让孩子们在识谱练声中建立音乐认知;更从歌曲创作背景延伸,用老照片还原海边外婆家的烟火气,用手绘插画勾勒祖辈生活的温情细节。当孩子们在歌声中联想自己与祖辈相处的点滴 —— 村口树下的故事、灶前忙碌的身影,旋律便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成为承载亲情记忆与乡土情怀的容器。这种 “音乐 + 记忆” 的教学逻辑,让乡村儿童在艺术启蒙中同时完成对家乡情的情感编码,让歌声成为连接童年与故土的精神纽带。

志愿者谢林峰上课情况

跳一跳,跳出活力韵

志愿者周艳精心打造的 “乐伴成长” 小课堂,以舞蹈为灵动载体,为乡村儿童注入夏日活力。她选取节奏明快、旋律活泼的《日不落》作为教学素材,以动感音符唤醒孩子们的肢体能量。针对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她将舞蹈动作拆解成 “拍手踏脚”“侧身旋转” 等简单片段,通过 “老师示范 + 慢动作跟练” 的教学方式降低学习难度;还设计 “节奏小达人” 互动游戏,让孩子们跟随音乐节拍接力完成动作,在集体协作的快乐中消解畏难情绪。课堂上,孩子们在跳跃中感受节拍强弱,在旋转中释放天性,肢体的舒展悄然完成对 “韵律之美” 的感知。这种充满活力的艺术体验,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身体协调性,更让他们在集体舞蹈中领悟 “合拍” 的意义,每个孩子都能在动感旋律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与自信。

志愿者周艳上课情况折一折,折出大世界

志愿者刘嘉宇带来 “折纸世界” 课程,用一张纸搭建想象的世界。从基础折纸技法(对边折、对角折)入手,进阶至 “动物书签” 制作,讲解折纸中的几何原理与空间逻辑。通过拆解折纸作品的结构图纸,让孩子分组完成 “故事折纸”—— 布置课后折纸任务,感受折纸带来的文化魅力。课程既锻炼了孩子的手部精细动作与空间思维能力,又引导他们将抽象故事转化为具象艺术作品,提升叙事与审美表达。让孩子发现 “简单材料也能创造无限可能”,在折叠翻转中培养耐心与创新意识,理解艺术创作源于生活与想象的碰撞。

志愿者刘嘉宇上课情况

画一画,画出家乡

志愿者王怀玉开设 “笔绘乡情” 小课堂,以室内创作引导孩子描绘心中的家乡。课程以老照片、童谣唤醒记忆,结合家乡元素传授线条、色彩技巧,并展示多元绘画案例激发想象。孩子们用画笔呈现家乡风貌,有的画池塘嬉戏,有的绘村口老槐树。完成后,通过小型画展分享作品,既锻炼表达,又加深对家乡的热爱,让孩子们学会用艺术珍藏家乡记忆。​

志愿者王怀玉上课情况

小小艺术家系列课程的开展,是艺术跨越城乡的对话,更是用画笔、舞姿与折纸为乡村孩子勾勒世界的轮廓。触摸 “大地的色彩”,是扎根对家乡的热爱;编织 “指尖的星河”,是奔赴对美的向往。相信在艺术与教育的双向奔赴中,会有更多乡村孩子借由艺术的翅膀,看见更辽阔的天地。愿我们以艺术为舟,载着童心驶向创意与希望的彼岸,让乡土间绽放更多艺术赋能的璀璨花火。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南平、鲍丞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南平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13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