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良鱼灯传承人专访

7月3日,广东科技学院青承鱼灯突击队走进潘氏鱼灯工作室,在竹篾与绢纱交织的光影中,开启了与非遗传承人潘智江的对话,聆听鱼灯背后的光阴故事。

图为队员和潘智江老师做专访 

百年鱼灯溯源

“鱼”与“余”谐音,象征年年有余,常在节庆巡游中被用于祈愿,其多样的造型更是典型的岭南文化符号。

图为顺德大良鱼灯

大良鱼灯起源于清代中期的顺德,与当地渔业文化紧密相关,在清末民初达到鼎盛,与佛山秋色、沙湾飘色并称岭南三大盛会。后因战争及时代变迁,鱼灯技艺一度濒临失传。

直到20世纪末,在非遗传承人潘培森及其子潘智江两代人的不懈努力下,这项技艺才重焕生机。2019年,大良鱼灯制作技艺被列入佛山市级非遗名录;2024年,其传承保护案例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优秀案例”认证,成为国际瞩目的文化遗产。

对话鱼灯匠人

图为潘智江传承人采访照

通过专访,了解到潘老师从6岁起随父学习制作鱼灯,现为鱼灯第四代传承人。他还讲述传统大良鱼灯制作工序复杂,其中开竹熏竹和扎架难度高,有独特工艺。目前,鱼灯传承面临传承人培养难、市场供需矛盾等问题,年轻人因制作繁琐不愿入行,手工生产效率低且难以规模化。他认为传承要保留核心工艺,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创新。未来十年,他计划聚焦“产业化传承”,开设工艺厂进行标准化生产,加强线上宣传,并系统培养新一代传承人,推动大良鱼灯从地域非遗走向更广阔的文化市场 。

非遗传承启示

团队成员通过这次专访,听潘老师讲述四代人的坚守,方知一盏鱼灯的分量。它曾是孩童手中独一无二的骄傲,也历经风雨险些熄灭,终因两代人的执着而重焕生机。仿真鱼灯的创新,更让成员看到老手艺在新时代的“呼吸”。与其说学习技艺,不如说触摸了一段在竹骨绢纱间流淌的光阴——它提醒广大青年,真正的传承,是让这份承载着祈愿与温度的光,继续在人们手中点亮。

图为队伍和潘智江传承人合照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48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