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4日讯(通讯员 欧阳思妮)为推动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深度融合,探索基层法治建设创新路径,搭建校院协同育人平台,7 月 3 日,长沙学院法学院与嘉禾县人民法院隆重举行实习基地签约仪式。同期,该校 “法益青声” 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法院,开展为期一日的实地调研与学术交流活动。
活动伊始,在嘉禾县人民法院宋孝悌院长的陪同下,长沙学院法学院院长童伟华、副院长龙龙,带队教师张正东、刘伟及实践团成员先后参观了诉讼服务中心、标准化审判法庭及院史荣誉展馆。通过沉浸式体验,师生们直观了解了基层法院全流程工作机制,深切感受司法文化在硬件设施与制度建设中的具象化呈现。
参观嘉禾县人民法院院史荣誉展馆
嘉禾县人民法院院长宋孝悌、长沙学院法学院院长童伟华及双方代表共同出席实习基地签约仪式。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宋孝悌院长以兼具深度与温度的分享拉开交流序幕。他从郴州 "楚粤孔道" 的历史坐标切入,系统勾勒喀斯特地貌塑造的地理肌理、多民族聚居形成的文化谱系,尤其以 "湘菜天花板" 的地域美食文化为切入点,立体呈现郴州在历史长河中积淀的人文厚度。围绕 "公正与效率" 这一司法现代化核心命题,宋孝悌院长深入阐释嘉禾法院的实践创新:通过构建 "流水线办案" 标准化体系,将立案、庭审、裁判等全流程节点可视化管理,实现民商事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缩短 40% 的质效突破;针对外出务工群体跨省诉讼难题,首创跨区域司法协作机制,在东莞设立全省首个 "候鸟法庭",年均开展巡回审判超百次,让司法服务跨越千里抵达务工人员集中地,以 "家门口的正义" 彰显司法为民情怀。他还特别提及法院近三年在省级以上学术竞赛中斩获 20 余项奖项的成果,展现出将审判实务转化为理论研究的创新能力。
童伟华院长代表校方致谢时,系统介绍了长沙学院 "文化科技融合" 的办学特色,着重强调法学院 "集中实习 + 实践教学" 双轨培养模式。他指出,嘉禾法院在高效审判机制、便民司法服务与学术研究领域的创新实践,为培养 "懂实务、会办案" 的应用型法治人才提供了鲜活样本。双方未来将以实习基地为纽带,构建 "学生赴法院实训 — 法官进课堂授课" 的双向赋能机制,推动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在人才培养层面的深度融合。
嘉禾县人民法院院长宋孝悌发言
长沙学院法学院院长童伟华发言
宋孝悌院长深刻阐释校院合作的战略价值,强调国家法治建设的深层进步,根本依托于法律人才的代际更新与能力迭代。他明确表态,嘉禾法院将以审判资源开放、实务导师配备、案例库共建等多维举措,为法学学子搭建理论与实践的转化桥梁,助力实现 "从课堂法理到法庭实务" 的认知跃升。
童伟华院长在交流中特别提及法院近年来的革新气象 —— 从诉讼服务中心的雅致空间设计,到院史展厅中陈列的学术成果,无不彰显新时代法院在文化浸润与精神塑造上的匠心耕耘。他殷切勉励实践团成员,要沉心扎根司法一线,在真实案件的解纷过程中锤炼法律适用能力与庭审应变技巧,并再次对嘉禾法院在实习基地建设中展现的专业支持与资源赋能深表谢意。
授牌仪式现场
在调研访谈环节,实践团成员围绕多元视角与嘉禾县人民法院展开深度交流。团队聚焦法院“流水线办案”模式、跨省司法协作等特色机制,探讨基层司法实践创新路径;结合郴州非遗文化保护现状,就非遗治理法治化建设中的司法保障作用展开研讨;同时以人才培养为切入点,深入了解法院对新时代法科生在专业素养、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具体期待,力求通过多维度对话,实现理论认知与实务经验的双向赋能。
此次签约仪式与调研活动,不仅是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的深度对话,更是校院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实践。当法科学生在巡回审判现场感受司法温度,当法官将流水线办案经验转化为教学素材,这种双向互动的知识传递,正在打破课堂与法庭的时空壁垒。面向未来,长沙学院法学院与嘉禾县人民法院将以实习基地为纽带,构建 "资源共享、人才共育、难题共研" 的深度合作机制:通过常态化开展法官讲堂、沉浸式模拟庭审实训、协同攻关基层司法难题等举措,推动法学教育与司法实务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维度的有机融合。这种深度协同不仅为法治人才培养注入实践动能,更将通过高校智力资源与基层司法需求的精准对接,为县域法治建设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欧阳思妮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欧阳思妮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