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4日讯(通讯员 刘娟强、任嘉仪、温雅晴、夏忠豪、张俊豪)7月3日,宜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联合人工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组成的“‘红’淬盛夏,‘匠’汇青春”社会实践服务队,赴萍乡芦溪镇开启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首日通过活动以“沉浸式历史回溯+乡村调研”双线并行模式,在秋收起义红色热土上,书写新时代青年的实践答卷。

图为宜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工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实践队成员在秋收起义红色纪念碑前合影

在秋收起义红色纪念馆,实践队30余名队员手持自制知识卡列队进入。“寻找最触动你的文物”任务挑战一发布,队员们便分散至各展陈列区。与此同时,在锈迹斑斑的工农革命军军旗复制品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王文珍用手机微距镜头记录旗面细节:“这针脚里藏着革命初心,我们要通过数字技术让更多人看见。”数字经济专业学生万伟诚及其团队将文家市会师等重大历史事件转发为可视化图表。 实践队成员跟随讲解员讲述,队员们重点挖掘本土关联历史,当听到芦溪镇群众曾冒死为起义部队运送粮食的故事时,队员们自发用手机录制音频素材。实践队指导老师李丹丹表示:“这些本土细节是最好的思政教材。”现场还开展了“文物故事微竞答”,通过互动的形式深化历史认知。

图为秋收起义红色纪念馆讲解员带领实践队成员参观纪念馆,认真聆听历史介绍。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纪念馆内仔细观看历史资料展板。

午后,实践队转场红色名村袁水源,聚焦“红色资源助力城乡融合”主题展开调研。“您认为红色旅游对农产品销售的带动作用如何?”“村里有多少村民参与红色民宿经营?”实践队成员们手持定制问卷分组走访,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同学们运用专业知识,从游客量变化、村民就业参与度、城乡文化互动等维度采集数据。在袁水源红色文化园,人工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同学架设设备,对景区游客流量进行智能统计,并与景区管理员就VR红色场景开发展开交流,“我们发现近三年游客中30岁以下群体占比提升27%,这为数字化红色传播提供了数据支撑。”调研间隙,实践队全体成员与当地老党员共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歌声中感悟初心传承。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袁水源进行问卷调查

此次三下乡实践以“专业赋能+红色教育”模式,推动青年学子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让红色基因在青春实践中焕发时代光芒。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娟强 任嘉仪 温雅晴 夏忠豪 张俊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娟强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

14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